日搞砸關係、北京手段盡出 翁履中曝:精密綜合拳的實戰演練

分享:

日相高市早苗堅持「台灣有事,就是日本有事」可能構成日本「存亡危機事態」,導致中日關係惡化,北京多重手段反制。對此,旅美學者翁履中19日分析,這次中日衝突比過去更嚴重!從北京來看是日本踩到最敏感的主權紅線,因此不會退讓,很可能把握機會在國際政治舞台上,對「如何用非軍事手段壓制其他國家」進行實戰演習。

日本首相高市早苗的言論,讓中日關係更形惡化。(美聯社)
日本首相高市早苗的言論,讓中日關係更形惡化。(美聯社)

高市早苗於11月7日在日本國會答詢中提及,「台灣有事」可能構成日本的「存亡危機事態」(存立危機事態),並暗示在日本現行的「安全保障法制」下,日本或可判斷行使集體自衛權。大陸駐大阪總領事薛劍隔天在X平台(前Twitter)發帖稱「只能毫不猶豫地斬掉那擅自闖入的骯髒頭顱」,被日本輿論認為直指高市,在日本引發軒然大波。事後薛劍撤回文章,但高市堅不道歉,中日鬧僵,關係徹底惡化,大陸連日來在黃海實施實彈軍演、對日經濟管制等多重手段。

翁履中19日在臉書發文分析:這一次,中日衝突比過去更為嚴重!

他指出,以往在釣魚台、南海等海上爭端,美國、歐洲或區域內國家還可以用「航行自由」、「反對片面改變現狀」等原則性立場介入爭端,對北京施壓。但這次,爭端起因是日本首相高市早苗在國會公開、明確地把台海戰事視為日本「生存威脅」,從北京的角度來看,是「日本踩到了中國最敏感的主權紅線」。

翁履中表示,在這個前提下,北京當然不會退讓,甚至可以說,北京很可能把握這個機會,在國際政治舞台上,對「如何用非軍事手段壓制其他國家」進行實戰演習。

大陸軍演示意圖。(中天新聞)
大陸軍演示意圖。(中天新聞)

翁履中解析,這樣的壓力測試,對北京有幾個戰略上的好處:

第一,對日本的強勢具有合理性:北京強調不是中國先挑釁,而是「日本首相先談台灣、先談出兵」。北京對外主張這是「正當回應」,在國際輿論戰上取得話語權的高點。其他國家就算對中國做法有疑慮甚至不滿,但也比較難像過去那樣公開站在日本一邊,因為技術上這次不是中方先升高議題。

第二,這是一場「非軍事綜合施壓」的最佳演練:海鮮禁令、旅遊警示、留學風險、國企勸阻、金融圈內部通知,加上稀土與其他關鍵供應鏈的影射,這些都是北京外交戰略工具箱裡的籌碼。以日本為對象,剛好可以讓全世界看到,中國在不動用軍事武力的情況下,能對一個G7國家施加多大的壓力,並觀察日本社會、企業界、政治圈的耐受度與裂縫在哪裡。當然,也是向全世界其他國家展現中國的實力!

第三,川普更在意維持美中關係穩定:這次是「高市早苗先觸碰敏感神經」,北京很清楚美國總統川普不會想要主動介入。事實上,到目前為止,美國只有駐日大使明確表態,但國務院層級保持低調,川普總統甚至在接受福斯新聞專訪時,給出一段頗耐人尋味的回答——當主持人提到高市談及日本考慮介入台海引起爭議、被問到中國是否「不是美國的朋友」時,川普回說:「我們的很多盟友也不是朋友。」

翁履中進一步分析,在北京看來,這種回應,證明了美國沒有意願大力支持高市,因此,北京知道對日本施壓的空間不小,甚至可以說只要不是真的引起軍事衝突,美方大動作反彈的可能性極低,換句話說,北京認定現在有更多空間可以對日本施壓!

他提到,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在民族主義氛圍下,北京內部有不少人認為對日本本來就不該溫和,一旦高市不道歉、不收回、不後退,對民族主義的心理而言,就變成必須「硬到底」。日本越不低頭,北京越有理由在國內、國際兩個戰場上加碼強硬。對習近平而言,這不只是一場外交交鋒,更是一次對內展示「對日不軟弱」的政治舞台。

外界認為,川普對中日閞係惡化一事不感興趣。川普(右)、高市早苗(左)合成圖(美聯社)
外界認為,川普對中日閞係惡化一事不感興趣。川普(右)、高市早苗(左)合成圖(美聯社)

「那台灣該怎麼看?」翁履中也對此提出看法。

翁履中表示,完全不意外在台灣會看到輿論出現我們再熟悉不過的分裂畫面:有人主張「現在就應該為日本兩肋插刀,站出來力挺高市」,認為日本願意把台海視為自身安全,是台灣戰略上的重要資產;也有人認為「這不是我們出頭的時機」,擔心台灣太早站隊,只會成為中日之間民族主義對撞的附帶犧牲品。

翁履中認為,很顯然,這個問題在台灣又是黨派對立的延伸,而不是「以台灣利益為主」的理性討論。理性來說,台灣當然需要日本在區域安全上扮演更積極的角色,也需要日本在國際場合為台灣發聲,這一點毋庸置疑。但我們也必須誠實問自己幾個問題:第一,台灣目前有多少實質「條件」去支持日本?在國防、經濟、外交上,我們能提供給日本多少實際助力,而不是只在言語上「站在一起」?假使日本真要跟北京強力對抗,台灣能跟著日本做什麼?這些實際的問題,其實從來都沒有被認真討論,但表態支持或是反對總是很快!台灣能為日本做什麼?真要強勢支持日本,需不需要務實想想這個問題?

第二,中日目前對抗已經高度民族主義化。北京用的是「抗日情緒」與歷史敘事,日本國內的保守社會則在「對中強硬」中凝聚支持。在這個時候,台灣若強硬、情緒化地完全倒向日本,會不會在北京眼中更清楚地被貼上「徹底脫離中華民族認同」的標籤?如果「反共」與「否定所有中華民族認同」綁在一起,對未來兩岸任何形式的溝通,會有什麼影響?需不需要思考一下?

翁履中強調,對台灣來說,對外立場不該被情緒綁架,而應該建立在「有利台灣生存空間」的前提上。支持日本在國際上更清楚談台灣安全,對我們有戰略價值;但在中日民族主義對撞升溫的時刻,台灣要不要跳進情緒戰場,則是另外一個層次的問題。

翁履中強調,外交上可以緊密合作,安全上可以深入協調,但在敘事上保留一點空間與彈性,不急著把所有標籤一次貼滿,對台灣可能是更務實的選擇。台灣主流民意反對的是對台灣民主自由的威脅,但也同樣反對因為衝動而發生戰爭!在這種敏感的時刻,政治人物在論述時,多一點冷靜,少一點表演,對台灣才真正有利。

賴清德總統針對中日關係惡化主動表態。(資料照/中天新聞)
賴清德總統針對中日關係惡化主動表態。(資料照/中天新聞)

留言衝人氣 1則留言

登入留言有機會獲得旺幣哦!
NO MESSAGE 無任何留言,趕緊搶頭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