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45歲女性因子宮肌瘤導致月經量異常增加,血色素僅剩正常值的三分之一,經輸血6袋血液並接受手術治療後才保住性命。醫師提醒,若月經周期經血量超過正常值80至100c.c,應盡快就醫檢查,避免長期貧血危及生命。

根據《中時新聞網》報導,高雄市立大同醫院婦產科主治醫師黃建勳表示,這位女性就診時主訴長期經血量多,情況在近一年更加嚴重。她在經期時每1至2小時就需更換一次夜用衛生棉,並經常感到頭暈。經檢查發現,患者子宮內有一顆約7公分的肌瘤,且位於黏膜下方,已延伸至子宮頸外。
由於肌瘤嚴重影響生活品質,患者同意進行子宮鏡肌瘤切除手術。術前檢查發現她血色素僅4至5 g/dL,遠低於正常值12 g/dL,顯示嚴重貧血。手術前醫療團隊為她輸入6袋、約1500c.c的血液,手術後恢復良好,隔天即出院。
黃建勳解釋,子宮肌瘤導致經血過多的主因是肌瘤佔據子宮空間,影響子宮收縮,使月經出血時間延長並造成經痛。長期經血過多可能引發慢性貧血,導致頭暈、疲倦等症狀,嚴重時會增加心衰竭風險,甚至危及生命。

術後3個月追蹤時,患者血色素已恢復至12 g/dL,經血量大幅減少,頭暈和疲倦症狀也消失。患者表示,「終於能體會正常人的感覺,早知道就早點開刀,不用忍耐這麼多年。」黃建勳指出,這類手術健保有給付。
黃建勳表示,子宮肌瘤是育齡女性最常見的良性腫瘤,若無症狀可和平共存,但若出現以下四種情形,建議應就醫評估治療方法:
首先是經血過多。女性一個月經周期的經血量約80到100c.c,相當於一瓶養樂多的量。若長期經血量超過此範圍,或1至2小時就需更換衛生棉,或突然經血多到褲子全濕,都屬於經血過多的情況。
其次是經期過長。一般月經周期在5到7天,若超過7天,即為經期過長,或有非經期出血等症狀。第三種情形是性行為後出血,可能是因性行為時碰觸導致肌瘤出血。第四種是頻尿,某些肌瘤會壓迫膀胱,造成頻尿或腹部下墜感。
黃建勳強調,長期經血過多可能引發慢性貧血、情緒低落,甚至影響工作能力。他建議女性朋友若有經血量過多、血塊多、經期延長或非經期出血等症狀,應及早就醫接受檢查,找出原因並與醫師討論適合的治療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