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冬季節天氣轉涼,冬粉成為麻油雞或薑母鴨等暖胃料理的常見配料,許多人因其熱量比白飯低而選擇食用。然而,營養師老辜指出,冬粉雖給人「低熱量」的印象,但若以炒、涼拌、麻辣等方式烹調,往往會攝取過量的鈉,增加高血壓風險。

老辜在臉書發文表示,韓國研究顯示,麵食類湯品若鈉攝取過多,與高血壓風險相關。市面上常見的冬粉料理,如炒冬粉、涼拌冬粉或麻辣鍋中的冬粉,因添加油、鹽、糖等調味料,導致鈉含量驚人。他強調,許多民眾誤以為冬粉熱量低適合減肥,因此餐餐食用,卻忽略烹調方式可能帶來的健康隱憂,呼籲民眾不應「二分法」看待食材,應以均衡飲食為準則。
台北慈濟醫院婦產部主治醫師邱筱宸也曾在臉書指出,冬粉原料來自綠豆澱粉,和米粉同屬無麩質麵食。冬粉的升糖指數(GI)較米粉低,但兩者都屬澱粉類食物,幾乎不含蛋白質和膳食纖維,食用後不易產生飽足感,民眾可能因烹調方式差異,無意中攝取過多熱量。

針對不同健康需求的民眾,專家提供麵食選擇建議:麩質不耐症者可選擇米粉、冬粉、蒟蒻麵或百分之百蕎麥麵,其中蕎麥含完整胺基酸和黃酮類抗氧化物「蘆丁」,對健康有益。糖尿病患者則適合選擇義大利麵、蕎麥麵、蒟蒻麵或豆腐麵,比起升糖指數較高的刀削麵、陽春麵等白麵更佳。
對於高血壓、心臟衰竭或慢性腎病患者,建議避免高鈉湯麵,改為拌麵或清湯,減少鹽分攝取。減重族群可選擇豆腐麵,因其含大豆蛋白與胺基酸,且碳水化合物含量低,能降低澱粉攝取同時提供飽足感。蒟蒻麵也是替代選擇,但因幾乎不含蛋白質與微量營養素,烹調時應加入豆腐或毛豆等優質蛋白質與蔬菜,以補足營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