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台灣社會共好論壇研究員 暨南大國企副教授許文忠博士
國民黨的街頭動員狂潮猶如一場政治哲學的弔詭展演。當二十五萬人高舉「反綠共」標語佔據凱道,實質暴露的卻是該黨深陷存在論危機的困局——其抗爭行動已淪為執政者議程的鏡像反射,在民進黨精心構築的話語鍊金術中,藍營不僅喪失主體性,更成為體制崩壞進程的共謀者。這種自我消解的困境,根源於意識形態、經濟治理與憲政防衛三層結構性矛盾的交互作用,唯有透過政治哲學的徹底重建,方能在制度性自殺的懸崖邊緣勒馬。

民進黨的統治藝術在於將「反共」話術轉譯為「抗中保台」的絕對政治正確,迫使國民黨陷入認同政治的囚徒困境。藍營以「反綠共」口號回應,看似強化自身立場,實質卻是對歷史主體性的雙重閹割:既默認民進黨偷換概念的憲法台獨工程,更將兩岸論述從「和平締造者」降維為「反共純度競賽者」。此種戰略自戕形成死亡螺旋——越是強調反共正當性,越強化綠色威權的話語權力結構;而當試圖回歸憲法本文的「固有疆域」論述時,卻因長期自我閹割兩岸論述能力,陷入法理詮釋的詞窮理屈。這種意識形態的自我異化,使國民黨淪為台獨進程的對照組,如同資本主義需要共產主義作為意識形態他者,民進黨正將藍營改造為激進路線的合法性背書工具。
經濟治理領域的雙重棄守更顯露戰略短視。面對民進黨將台積電赴美設廠包裝為「民主供應鏈同盟」的勝利敘事,國民黨未能建構替代性的經濟防衛論述,反而暴露價值鏈失語、制度創新真空與階級論述錯位的三重潰堤。全球供應鏈重組浪潮中,藍營既無力批判新殖民主義式的技術掠奪,也提不出類似日本「特定重要物資保全法」的產業根基防衛方案;當戰略性技術外流掏空經濟命脈,卻未將議題提升至憲政層次攻防,反以「在野無資源」的卸責邏輯放任立院戰場荒廢。更致命的階級論述錯位在於:將經濟議題窄化為傳統中小企業補貼,忽視半導體工程師群體遭遇的強制技術轉移與職業自由剝削,這種與知識勞動者脫節的思維,正將青年世代推向綠色話術的懷抱。
司法戰場的憲政崩壞危機,則將國民黨推向共犯結構的深淵。民進黨透過大法官提名權的實質壟斷,正將憲法解釋權改造為法理台獨的最後拼圖;新版《軍事審判法》更創造「超憲法管轄權」,將民間異議納入軍事監控網絡。令人瞠目的是,國民黨對此的回應竟是「聚焦民生、暫緩處理」——這種政治天真堪比1933年德國社民黨對《授權法》的歷史性綏靖。當藍營將罷免案操作為政治劇場,卻迴避《憲政緊急狀態法》等制度性防衛提案時,實質已參與民主制衡機制的癱瘓工程。街頭動員的聲量越大,體制內的話語槓桿就越鏽蝕,最終使抗爭淪為民主裝飾性的煙火表演。
解構上述困境,需啟動政治哲學層次的「三維突圍」。首要之務是擺脫「反XX」的反射邏輯,重建「護憲中立性」的核心價值——將兩岸論述從意識形態泥淖中拔擢,轉化為憲法秩序維護的體制工程,創造「反台獨≠反台灣」的論述光譜。其次必須重新發現立法院的「憲政武器庫」功能:透過《戰略性產業保全法》提案將台積電外移問題國安化,以預算審查權掐住科技殖民的財政命脈,用人事同意權阻擊台獨大法官提名。更關鍵的是啟動階級語言轉譯工程:將半導體工程師的技術自主權包裝為「知識勞動者權利運動」,在竹科與南科組建跨廠區工會同盟,使經濟議題重回階級分析框架,破解民進黨「民粹主義-新自由主義」的敘事霸權。
歷史的諷刺性在於:當高雄港的貨輪載著工具機航向休士頓,甲板上翻飛的青天白日旗,恰似國民黨在台獨進程與科技殖民雙重絞殺下的命運隱喻。這艘百年政黨若繼續耽溺於街頭動員的悲情敘事,終將成為民主陪葬儀式的祭品;唯有將生存危機轉化為憲政秩序與生產關係的雙重革命,方能在體制內外重建政治行動的哲學基礎——這場攸關台灣民主存亡的考驗,答案不在凱道吶喊的分貝數,而在立法院議事槌的撞擊聲中。
※本文為作者評論意見並授權刊登,不代表中天新聞網立場,版權所有,未經許可請勿引用,以免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