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命「米酵菌酸」超毒!中研院士揭露「實際用途」:它本來是好幫手

分享:
0:00
volume_up

健康中心/綜合報導

北市馬來西亞素食餐廳「寶林茶室」食物中毒案擴大,住院病患全檢出毒素「米酵菌酸」,引起消費者食安恐慌,且該毒素相當猛烈,只要攝入約1.5毫克就能致命,引起民眾人心惶惶。對此,中研院士牟中原揭露「米酵菌酸」的真正用途,直言「米酵菌酸本來是好幫手!」

中研院士牟中原揭露「米酵菌酸」的真正用途,直言「米酵菌酸本來是好幫手!」(示意圖/資料庫)

牟中原在臉書發文表示,由於近日寶林茶室中毒案狂燒,外界紛紛將「米酵菌酸」貼上惡貫滿盈的毒標籤,但其實它是「植物保鑣」並沒有那麼可怕,「米酵菌酸本來是好菌(米酵菌)的好幫手,任務是保護那些油滋滋的植物種子。」

牟中原說明,以椰子為例,椰子肉富含高達20%的油脂,但某種真菌會讓椰子從內部開始腐爛,椰子為了對抗真菌,於是召來米酵菌產生「米酵菌酸」進行反擊,而事實上真菌是最早演化出「具有粒線體」的生物。

椰子肉富含高達20%的油脂,但某種真菌會讓椰子從內部開始腐爛。(示意圖/pixabay)

牟中原進一步解釋,米酵菌要符合2條件,才會產生大量的「米酵菌酸」去攻擊真菌的粒線體,除了植物的油含量要夠高之外,還需有真菌進行發酵作用,而這也意味著「油脂」在其中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但按理來說米的油脂含量並不多,且台灣人吃粿粉、粄條已有幾百年的歷史,為何直到最近才發生「米酵菌酸」中毒事件?他猜測問題出在烹調方式。

牟中原指出,台灣人吃粿條大多是水煮或蒸熟,沒有加入油那當然很安全,但馬來西亞炒粿條不會加水,且在製作過程中會以大火熱炒,讓粿條逼出水分吸進油脂,如果這時炒粿條又久放招來酵菌,就會產生大量毒素,「這些東西一起進了肚子,那些米酵菌酸就更勇了,因為人體每一個細胞都有粒線體。」(CTWANT)

【延伸閱讀】

留言衝人氣 7則留言

登入留言有機會獲得旺幣哦!
NO MESSAGE 無任何留言,趕緊搶頭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