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心/綜合報導
一名62歲婦人平時生活作息正常、身體狀況不錯,不料某日卻突然有吐血、解黑便等病狀,嚇得趕緊就醫,結果被醫師診斷出嚴重胃潰瘍,檢查更發現有幽門桿菌感染問題。婦人坦言,前陣子有些胃痛便購買止痛藥服用,沒想到竟造成反效果,讓胃部情況惡化。
其實當胃部問題引起不適,若吃了止痛藥反而會加重病情!(示意圖/pixabay)
根據《健康2.0》報導,臺北醫學大學新國民醫院胃腸肝膽科主治醫師林倬瑋表示,其實當胃部問題引起不適,若吃了止痛藥反而會加重病情!事實上,該名婦人是因幽門桿菌感染導致胃部慢性發炎,結果服用止痛藥導致刺激胃部黏膜、病情加重,才會引發嚴重胃潰瘍。
林倬瑋醫師說明,胃酸其實是個「天然殺菌劑」,食物一旦經胃酸消化後,大部分細菌都會被殺死,因此原先醫學界曾認為,胃酸環境下無法存活細菌,直到1987年,一名澳洲醫師才在胃內發現幽門桿菌存在。
◆長期感染幽門桿菌恐發展成胃癌
幽門桿菌是一種格蘭氏陰性細菌,它會分解尿素形成氨,藉此中和胃酸,得以存活於胃中。事實上,部分感染幽門桿菌患者並不會有明顯症狀,但長期感染恐造成慢性胃炎,甚至發展成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瘍、胃癌、胃淋巴癌等。
長期感染幽門桿菌恐發展成胃癌。(示意圖/pixabay)
◆殺死幽門桿菌將減少50%胃癌發生率
台灣早期約有53%幽門桿菌感染者,但隨著公共衛生及醫療的發展,至今已降至20~25%,尤其近年在馬祖地區大規模的幽門螺旋桿菌與胃癌防治研究發現,當幽門桿菌呈陽性時給予殺菌治療,將減少70%消化性潰瘍、50%胃癌發生率。
林倬瑋醫師提醒,治療幽門桿菌可減少胃癌發生率,若民眾有長期上腹部疼痛、胃潰瘍史、家族幽門桿菌感染史等情況,請務必及早治療,都有機會免於胃癌纏身。
全球數據統計,胃癌患者每年新增百萬個病例,在性別排名分別為男性第4名、女性第7名,而台灣胃癌發生率從早年的第3名降至現在第8名,除了公共衛生改善外,幽門桿菌的治療也扮演著關鍵角色。
◆勤洗手,養成公筷母匙習慣
幽門桿菌最主要傳染途徑為「糞口傳染」,若不慎食用被沾染幽門桿菌的食物,就有可能被傳染,因此大家還是要注意個人清潔,共食期間要使用公筷母匙較為乾淨,避免感染。
(圖/中天新聞網製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