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痛到後腦勺疑是腦瘤 沒想到竟是「青光眼」作祟 延遲就醫恐眼瞎!

分享:

記者陳書璿/綜合報導

若是突然嚴重頭痛,千萬別輕忽,當心青光眼找上門。今年53歲的王小姐,20多年前因過敏性結膜炎就醫,檢測發現眼壓偏高,有青光眼風險,當時因不痛不癢,並沒有特別在意,直到2年後因頭痛到後腦勺,以為是長腦瘤再度就醫,才發現是青光眼作祟,且眼壓已飆到50毫米汞柱,遠高於正常值20毫米汞柱以下。

青光眼是國人排名第二的失明原因,且患者人數逐年上升。社團法人台灣青光眼關懷協會理事長暨三軍總醫院青光眼專科主任呂大文醫師指出,青光眼的高危險群包括家族史、500度以上高度近視,糖尿病、長期使用類固醇、眼睛曾受傷等;另一個特殊族群是女性、55歲以上、身高少於160公分,同時遠視介於100至400度間,因為眼球軸長較短,眼睛內空間較小,也易導致視神經遭擠壓,引發急性光眼。

很多人認為眼壓檢查正常,就沒有青光眼。呂大文說,不能單靠「高眼壓」做判斷。根據亞洲統計資料,高達8成5以上青光眼患者,眼壓經長期追蹤,數值皆為正常,屬於「正常型眼壓青光眼」,推測可能與日韓、台灣等亞洲國家高度近視人口比例偏高有關,因近視者的眼球結構較軟,進行眼壓檢測時阻力下降,測量值會相對較低。

另外,曾接受近視雷射手術者因為角膜被雷射打薄,眼壓測量也會變得較不準確。因此不能單憑個人症狀、感覺與一次的眼壓檢查,判定沒有青光眼。

圖/pixabay提供

台北榮總眼科部主任劉瑞玲接受媒體訪問時表示,近年來原發開放性青光眼年齡層有下降趨勢,根據台北榮總統計,2011年接受小樑切除術病例平均年齡為63歲,但到2019年卻降至51歲,患者多為有高度近視族群,因為輕忽及早控制,等到出現嚴重視野缺損時,都已經是中晚期。

劉瑞玲分享,青光眼漸進式的視野缺損容易讓人「無感」,但嚴重惡化將影響日常生活,例如騎車、開車時無法注意到轉角而發生擦撞、下樓梯或行走時看不清高低落差而容易踩空或跌倒、要拿東西時拿捏不準距離。因此,有家族病史、近視超過600度、40歲以上的高風險族群,應定期接受檢查。

「青光眼的可怕之處在於視神經的缺損是不可逆。」台灣青光眼關懷協會理事長、三軍總醫院青光眼專科主任呂大文指出,患者若出現視野缺損,可能3~5年就會面臨失明危機。青光眼初期治療方式為使用眼藥水,但因多數患者藥物順從性不佳,約有3/4會自行停藥,目前仍有雷射、手術等多元方式供選擇,患者可與醫師討論選擇適合自己的治療方式。

呂大文補充,傳統手術利用組織切割製造引流通道,微創手術則是在眼球上製造微小傷口後置入一個迷你引流管,加強房水的排出,達到控制眼壓,比起傳統手術,微創手術傷口較小、手術後的不適感明顯較輕微,且手術時間較短,約10到15分鐘完成,術後即可回家,復原期相對較快,多數患者於術後也無需再點眼藥水,替無法透過藥物穩定控制眼壓的患者提供新選擇。

留言衝人氣 1則留言

登入留言有機會獲得旺幣哦!
NO MESSAGE 無任何留言,趕緊搶頭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