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台大治癌名醫雖有B肝帶原,但因定期抽血檢查肝功能指數皆正常而忽略腹部超音波檢查,某日為自己檢查時意外發現已是10公分大的巨大肝癌。醫師指出,約有三成肝癌患者的肝指數呈現正常,提醒民眾肝炎追蹤檢查不能單靠驗血報告。

根據《健康2.0》報導,嘉義大林慈濟醫院肝膽腸胃科醫師李翔豐解釋,肝炎病患追蹤存在兩大陷阱。首先是腫瘤指數的準確性問題,約三至四成肝癌患者的甲型胎兒蛋白指數不會上升;其次是肝硬化後會出現「假性正常」現象,當肝臟嚴重硬化、壞死,剩餘肝細胞無法釋放酵素,反而會呈現正常值。
李翔豐醫師強調,所有醫學會的治療準則都明確規定,肝炎追蹤必須同時進行抽血與腹部超音波檢查。他表示,大林慈濟醫院為確保病患完整檢查,除非時間有限,否則都會安排一次完成兩項檢查,若病患未完成,個案管理師會持續追蹤聯繫。

對於B型肝炎,李翔豐醫師提醒,這種DNA病毒會將基因嵌入人體DNA中,即使服藥也無法完全根除。一旦免疫力下降,如過度勞累或壓力大時,病毒可能再度活化,這就是所謂「熬夜爆肝」的原因,因此B肝帶原者至少每半年需追蹤一次。
隨著B肝疫苗普及與C肝特效藥問世,酒精性肝炎正逐漸成為新興威脅。李翔豐醫師指出,國外建議男性每日酒精攝取量不超過20克、女性不超過10克,以5%啤酒換算,男性每天不應超過400c.c.。他提醒習慣性飲酒者已屬肝癌高危險群,應定期進行肝功能檢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