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THINK重新思考環境教育協會今天發布新聞稿表示,最新淨灘垃圾統計,以瓶裝水、茶品類居多,但能量飲品躍升第三,顯示「疲累指數」居高不下;垃圾材質仍以寶特瓶占大宗,其次是玻璃、鐵鋁罐。

RE-THINK統計自去年4月至今年4月、1年之間在台灣本島59處海灘(北部27處、中部17處、南部12處、東部3處)的垃圾, 合計共蒐集8249件海灘廢棄物,食品包裝廢棄物是高達2356件「水」類瓶罐飲品最多,占比約28%;其次則是「茶」類占21.7%(1826件)。
值得一提的是,本次統計能量飲料垃圾排名第三,共計1313件,顯示民眾的「疲累指數」近15.6%。RE-THINK 分析,這類瓶身小巧、攜帶方便的能量飲品,常被釣客或戶外活動者選用;然而多數能量飲料為玻璃瓶包裝,不易回收且丟棄後不易分解,往往成為海邊活動後長期留在海岸的「硬骨頭」。
若是以垃圾材質區分,RE-THINK表示,仍以寶特瓶數量最多,合計5677支、占比約67%,其次為玻璃瓶占約14.8%、鐵鋁罐約5.4%。
更進一步分析,逾5成寶特瓶分布在北部地區(新北、基隆、桃園、新竹、宜蘭),而北部也因洋流因素,帶來的國外垃圾比率最高(約20%)。
RE-THINK呼籲,台灣回收技術很成熟,鼓勵民眾做好回收;且依「廢棄物清理法」,若在指定清除地區如海灘亂丟垃圾,可被處以新台幣1200元以上、6000元以下罰鍰。
RE-THINK將於19日正式啟動「2025 撿回台灣」第12屆環島淨灘,預計走訪9個無人守護、地處偏遠、垃圾爆量的海灘,更首次前進離島馬祖,邀請民眾從實際淨灘到深入理解海灘垃圾背後原因,一起重新思考生活習慣如何影響環境。(中央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