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黃韵涵/綜合報導
秋老虎發威,氣溫仍相當高。長時間暴露在炎熱環境下,沒有適時補充水分,初期會出現身體核心溫度過高的徵兆,不及時處理,就可能出現噁心、嘔吐、抽筋、神智不清等熱衰竭症狀。
另外因為冷氣的出現,開始有所謂的「冷氣病」出現,意指長時間待在冷氣房或是大熱天進出冷氣房,所引發的一系列不適,包括肩頸僵硬、頭暈、頭痛、鼻咽不適、胸悶等類似感冒症狀,此外也可能誘發反胃、倦怠、水腫等症狀,主要是身體的水分、熱量無法藉由排汗散失,造成外寒、內熱的「燒腹內」症候。
兩種類型中暑治療方式大不同
中醫將中暑分成陰陽兩種類型,恰好「陽暑」對應一般中暑、「陰暑」對應冷氣病。
「陽暑」常見於炎熱環境下工作或活動,造成頭暈、頭痛、肩頸僵硬、身熱、想吐、口乾舌燥等,可以先適度補充水分與電解質,中醫則常用膀胱經拔罐、刮痧等散熱手法,亦可服用「白虎湯」、「清暑益氣湯」等方劑來清除體內熱氣。
「陰暑」即冷氣病,會有不易流汗但稍微發熱、身體非常疲倦、頭暈、沉重感、噁心、食慾不振,亦須補充溫開水,平時若多在冷氣房工作,回到家可以泡腳,水溫約40度,大概泡溫泉的溫度,水深過腳踝,浸泡5至10分鐘即可,幫助核心溫度上升與排汗散熱。中醫常用「新加香薷飲」來開毛孔、祛除身體表面寒氣、調理脾胃與排除體內濕熱。
若要預防中暑除了上述所提到的方法外,中醫會使用「生脈飲」來預防中暑的發生,方中有麥門冬、五味子、人參(常換成黨參避免過度溫燥),詳細藥材比例可以諮詢中醫師,因應個人體質不同會有不一樣的比例,但都可以煮成茶飲飲用,幫助身體平衡核心溫度及滋陰潤燥補氣。
平時多喝水預防中暑
中暑的高危險群,如:老人、兒童、慢性病患者、長時間在高溫環境下工作者,這些人都需要適時補充水分與電解質;尤其在流汗多的狀態下,電解質更需要多補充,但盡量避免冷飲,因為冰冷飲料會快速降低核心溫度,造成氣管或腸胃收縮,引發反胃與咳嗽,就是台語講的「煞到」。
正常成年人仍需要注意一天攝取的水分量是否達標,估算量為體重乘以30,例如體重70公斤,則一天建議水量為70*30=2100c.c,大量運動或勞作流汗就需要更多。
留意室內外溫差、適時降溫遠離冷氣病
若要預防冷氣病的發生,須注意室內外溫差不能過大,也就是冷氣不能開太冷,最適宜的溫度差為5度以內,另外也需保持室內溼度在60%左右,避免口腔、鼻腔及眼睛乾燥,可在冷氣下擺放一杯水維持濕度。
但如果是上班族無法調整冷氣溫度該怎麼辦呢?此時應該在大廳或陰涼處稍等身體降溫再入內,就可避免太大的溫度差,如果要從冷氣房走到炎熱的戶外,也需比照辦理。
若需要長時間待在冷氣房,可穿著薄外套或帽子,適度保暖與保護頭部肩頸,避免冷氣直吹,也需要時常補充溫開水或熱水,維持身體核心溫度與保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