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許文忠博士(台灣社會共好論壇研究員、暨大國企副教授)
日前,行政院副院長鄭麗君於「台美第五輪實體磋商」後,高舉「台灣模式」大旗,倡議以我國科學園區的成功經驗,協助美國建構半導體產業聚落,並輔以政府金融支持,共創「台美高科技戰略夥伴」的雙贏榮景。然而,當輿論質疑此舉是否導向傳聞中的「台美晶片五五分」時,官方卻以「我方從未承諾」輕輕帶過,試圖切割兩者關聯。

這樣的切割,非但未能釋疑,反而凸顯了更深層的隱憂:究竟「五五分」是否為美方產業戰略的真實藍圖,而我方提出的「台灣模式」,是否僅是達成該藍圖的過渡性話術?此問題攸關台灣產業命脈,絕不能被模糊的政治語言所掩蓋,必須回歸經濟理性、產業現實與國際戰略,進行最嚴謹的邏輯剖析。
一、經濟與產業的鐵律:市佔與供應鏈無法憑空轉移
首先,無論是「五五分」或「台灣模式」,皆與產業現實脫節。在自由市場中,市佔率是企業競爭力的體現,由技術、良率、成本與供應鏈效率等無數細節積累而成,絕非政治談判桌上可以人為劃分的蛋糕。台積電今日超過六成的先進製程市佔,是數十年磨一劍的成果。若美國本土產業缺乏相應的工程文化與供應鏈基礎,即便強行分配五成訂單,也無法憑空變出具備同等競爭力的產能。
那麼,美方為何拋出此概念?其本質並非「結果」,而是「手段」。這是一個為美國本土企業(如英特爾)創造「保護性空間」的政策工具。透過設定「五五分」為目標,美方可名正言順地運用關稅、補貼等政策工具,限制台灣的產能擴張與市場份額,為自家選手爭取追趕的寶貴時間。一旦其羽翼漸豐,今日的五成目標,明日就可能變成七成、八成,直至台灣的優勢被完全取代。這是一個動態遞進的蠶食過程,而非靜態均衡的夥伴關係。
同樣地,「台灣模式」的輸出也面臨嚴峻挑戰。台灣科學園區的成功,仰賴一個極度複雜且緊密扣連的生態系,從上游的矽晶圓、特用化學品、光罩,到下游的封測、設備維修,環環相扣。此一生態系不僅深植台灣,更與日本、歐洲、大陸、東南亞的供應鏈形成跨國、跨區域的網絡。美國若想複製,將面臨土地取得、環評法規、高昂成本與技術人才短缺等巨大障礙,亞利桑那廠的困境已是前車之鑑。產業聚落的形成是全球分工的有機結果,絕非政府一紙命令就能「搬遷」或「複製」的。

二、美國的真實算盤:一場科技霸權的保衛戰
要洞悉「五五分」的本質,必須將其置於美國更宏大的全球戰略脈絡中。近年來,從《晶片法案》到各類出口管制,美國已徹底揚棄自由市場原則,轉向以「國家安全」為核心的科技民族主義。其終極目標,是打贏一場攸關未來百年國運的「科技霸權保衛戰」。
此戰略包含兩大主軸:「對外削弱對手」與「對內重建實力」。前者是透過嚴苛的技術封鎖,鎖死中國大陸在半導體領域的追趕之路;後者則是透過「友岸外包」(Friend-shoring)策略,吸引盟友將關鍵產能轉移至美國本土。
在此框架下,台灣的定位極為微妙。我們是「朋友」,但我們的「不可或缺性」本身,卻被美國視為一種戰略脆弱性。因此,美國的策略清晰可見:短期內,利用台灣的「強」,來彌補自身的「弱」;長期上,則要將台灣的「不可替代性」,逐步吸納、內化至美國本土,最終徹底擺脫對台依賴。
這才是「五五分」的真正意涵。它不是合作的終點,而是美國逐步掏空、複製台灣產業優勢的起點。而我方提出的「台灣模式」,在美方眼中,恐怕只是加速此一進程的最佳劇本——一個讓台灣心甘情願協助美國建立自身競爭力的劇本。

三、台灣的突圍之道:從「被整合」到「再平衡」
面對美國清晰的戰略佈局,台灣談判團隊以「我們沒有承諾」來回應,無疑是避重就輕,用法律上的「不否認」來迴避戰略上的「大哉問」。這種以「台美戰略夥伴」光環麻醉現實的作法,極其危險。
台灣不能再沉溺於「矽盾護島」的舊思維,更不能天真地將台灣命脈寄望於他國的善意。我們必須立刻從被動地「被整合」進美國的供應鏈重組,轉向主動地進行全球「再平衡」的高階戰略。

具體策略應包含:
1.深化技術護城河:將最大資源投入於台灣本土的次世代技術研發(如2奈米以下製程、先進封裝、新材料),確保台灣永遠是全球技術的「創新引擎」,而非僅是「製造工廠」。同時,大力扶植本土供應鏈,形成一個難以複製的產業生態系。
2.推動全球戰略再平衡:海外設廠應採取「N-2」原則,即最先進的N代技術與研發必須根留台灣,僅將相對成熟的N-2代製程應市場所需,分散佈局於美、日、歐等地。此舉可避免將所有雞蛋放在美國一個籃子裡,增加我國的戰略縱深與談判籌碼。
3.構築人才與法規圍牆:將半導體核心人才提升至國安層級保護,並嚴格執法,防止技術透過惡意挖角與商業間諜等方式外流。
4.升級談判思維:在談判桌上,應以台灣在全球供應鏈的實際控制權作為籌碼,化被動為主動,向美方闡明:一個技術領先、營運獨立的台灣半導體產業,才是對美國乃至全世界最有利的安排。一個被削弱、失去創新動能的台灣,最終將對全球科技進程造成反噬。
結論:拋棄幻象,務實前行
台灣半導體產業是幾代人智慧與心血的結晶,更是台灣生存發展的命脈。我們必須清醒地認識到,「五五分」是美國產業戰略的權宜之計,而「台灣模式」若無對應策略,極可能淪為美方戰略的附庸。真正的挑戰,是如何在詭譎的國際賽局中,務實地鞏固自身核心優勢,靈活地縱橫捭闔。唯有拋棄不切實際的幻象,台灣才有可能在這場全球科技霸權的棋局中,走出真正屬於自己的路。
※以上言論不代表中天新聞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