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研究團隊近期曝光一項與日常飲食習慣密切相關的健康風險,認為「你怎麼煮」可能比「你吃什麼」更決定壽命長短。研究指出,高溫烹調引發的化學反應會在食物中產生有害化合物,長期累積恐導致發炎、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甚至失智症。

根據《unilad》報導,美國與德國多個研究機構分析不同烹調方式對人體的影響。核心是「梅納反應」(Maillard reaction)。當糖與蛋白在乾燥高溫下反應,讓食物更香、上色、酥脆;但同時產生「終末期糖化產物」(advanced glycation end products,AGEs)。這些分子在體內代謝不易,長期累積會造成細胞老化與慢性發炎。
德國波茨坦雷布魯克人類營養研究所(German Institute of Human Nutrition Potsdam-Rehbruecke)專家指出,AGEs會破壞蛋白質結構與組織彈性,使血管與器官硬化,並與阿茲海默症、腎衰竭相關。當AGE濃度過高時,還可能誘發糖尿病與心臟疾病。
新澤西州食品科學顧問麥考密克(Ed McCormick)說明,這類「焦化食物」會讓人體承受更高的氧化與發炎壓力。「攝取過多燒焦或炸到酥脆的肉類,會明顯增加慢性病風險。」美國國家癌症研究所(National Cancer Institute)也曾警告,高溫燒烤紅肉與加工肉品會提升罹癌機率。
研究並指稱,最容易生成AGEs的料理包括煙燻肉、炸雞、薯條、帶皮雞肉與大理石紋牛排。若再搭配高糖醬汁,如燒烤醬或蜜汁,AGE含量更可能倍增。這種組合在美式飲食相當常見,也是美國肥胖與代謝疾病攀升的潛在原因之一。

研究同時提出緩解作法:改採含水加熱,如蒸、汆燙、煮、燉或水煮,可有效減少AGE生成。2013年一項實驗顯示,這些方式可使AGE濃度降低約50%。此外,烹調前以醋或柑橘汁醃肉1小時,也能讓AGE減半。
研究人員強調,烹調溫度是關鍵變因。當熱度超過攝氏150度時,糖與蛋白結合加速,AGE生成量呈指數上升。即便原本營養豐富,經高溫油炸或燒烤後,健康價值也會迅速下降。
麥考密克補充,許多「家常菜」如培根起司堡、焗烤類或炸雞翅,其實都隱藏這類化學風險。若能調整烹調方式、減少高溫乾熱處理,就能在不犧牲美味下延長健康壽命。
這項研究再次提醒,影響長壽的不僅是吃什麼,還包括怎麼煮。當食物因高溫變得金黃酥脆、香氣撲鼻時,也可能同時產生對身體不利的分子反應。
文章授權轉載自《CTWANT》食物香脆背後的「毒」 研究揭高溫烹飪的「焦化」恐誘發失智與心臟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