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成立「周邊血管學會」醫生籲:注意下肢血管「5P」徵兆 盼截肢悲劇不再發生

分享:

記者吳紹尹/綜合報導

國內第一個周邊血管的學術組織「台灣周邊血管學會 TSPI 」於112年5月21日在台北君悅酒店宣布正式成立,享譽全球醫界技術精湛的日本周邊血管治療學術組織,由前主席飯田修醫師領銜,以及仲間達也 、藤原昌彥等多位日本權威心血管醫師來台與會,國內醫界包括心血管疾病介入性治療及研究權威、前台大雲林分院院長黃瑞仁、成功大學附設醫院副院長甘宗旦、林口長庚心臟內科導管室副主任陳俊吉等多位專家雲集現場。

國內目前有超過200萬名糖尿病患者,台大雲林分院院長、台大心臟血管科主治醫師黃瑞仁表示,糖尿病患者現在也是國內「末梢血管疾病」患者的大宗,是致死率達三成的急性下肢動脈阻塞最高危險群,一旦發作,容易出現痛、下肢摸不到脈搏、腳麻、腳蒼白、甚至癱瘓等症狀。醫界呼籲,糖友應至少每年做一次,中心動脈血管硬化指數檢查,可及早發現動脈有無阻塞問題。下肢急性動脈阻塞的患者來說,會出現5P症狀,包括疼痛(pain)、摸不到脈搏(pulseless)、腳麻(paralysis)、 腳蒼白(pale)、癱瘓 (paralysis)等,最後可能就剩下截肢一途。

黃瑞仁表示,過去發現有心律不整的患者,心臟由於容易產生血塊,血塊若跑到腦部就是腦中風、到心臟就是心肌梗塞、跑到腳的血管去引起栓塞的,也可能引起急性下肢動脈阻塞。過去國內對於周邊血管檢查較不重視的原因在於,周邊血管其實相較心臟救命複雜,除了技術問題之外,檢查的範圍可以是整個下肢血管,就需要更久的時間,但近15年來國內已經開始有許多醫師真正投入。台灣周邊血管學會21日成立,盼結合內科、外科、放射科進行整合,找出更多被國內醫界忽視的病人,在急性動脈阻塞的臨床數據顯示,送來診斷正確與治療時已經太晚,有三成面臨被截肢的命運,還有三成死亡率,在急性動脈阻塞的病人中,有七成是心房顫動的病人。像是有些患者突然發生下肢麻痛、 冰冷或無力, 求診數科醫師都沒想到是急性下肢動脈阻塞, 最後延遲診斷而走上不幸被截肢的命運。

國內醫界心血管疾病介入性治療及研究權威、前台大雲林分院黃瑞仁院長指出,國人對糖分的代謝能力較差,這是台灣糖尿病盛行的原因之一,建議糖尿病人在每年例行追蹤增加上下肢血壓比「踝肱血壓比值」,檢查自己下肢動脈健康狀況,維護周邊血管健康。日本周邊血管治療學術組織,由前主席醫師飯田修指出,日本和台灣的社會結構和種族基因相似處甚多;都同樣面臨高齡化社會,日本和台灣人民也都是糖尿病盛行率高,這些也是日本醫界高度關心的議題。

台灣周邊血管學會的成立目標是提高醫護人員的專業素質,推動周邊血管醫學的進步和發展,為患者提供最優質的護理和治療服務。學會將通過其組織的各種學術活動和交流會議,提供不斷學習和成長的機會給會員。,是台灣醫學界推進發展的重要里程碑。相信在學會的努力下,周邊血管相關領域將能夠取得更大的進展和發展,為患者的健康和福祉做出更大的貢獻。

留言衝人氣

登入留言有機會獲得旺幣哦!
NO MESSAGE 無任何留言,趕緊搶頭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