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死後究竟有沒有靈魂,一直是大眾好奇的疑問。如今一名專家表示,一項死亡患者大腦活動的研究顯示,靈魂可能真的存在。

每日郵報報導,美國亞利桑那大學麻醉師兼教授哈默羅夫博士(Dr Stuart Hameroff)在接受 YouTube 頻道訪問時,提到了一項2009年捕捉臨床死亡患者大腦活動的研究,當時研究人員在七名慢性病患者的生命維持系統被切斷前幾分鐘,將一種小型感測器放置在他們的大腦上,讓他們能夠捕捉到每個患者的大腦在血壓和心率降至零後的活動。
科學家們看到一切都消失後,捕捉到了「神秘的爆發活動」。他說,這可能是所謂的瀕死體驗,也可能是靈魂離開身體。
他提到的研究是由喬治華盛頓大學的科學家於 2009 年進行的,目的是了解重症病人生命末期的意識程度,但卻原始數據卻捕捉到了大腦到死亡瞬間以及隨後持續 1 到 20 分鐘的能量高峰。
哈默羅夫博士因此提出一個理論,他認為意識發生在更深的量子層面,來自腦細胞中的微小結構「微管」內的量子過程,而不僅僅是來自神經元之間的大規模電訊號。
他說,這可以解釋為什麼人們在低能量大腦狀態下,例如麻醉、深度睡眠甚至瀕死體驗時仍然有意識。
哈默羅夫博士在科學頻道的紀錄片系列《穿越蟲洞》中討論了這個理論,他說:「假設心臟停止跳動,血液停止流動,儘管微管失去其量子態,但微管內的量子資訊不會被破壞,也不可能被破壞,它只是分散並消散到整個宇宙中。如果病人被復甦或甦醒,這些量子資訊就可以回到微管中,病人就會有瀕死體驗的感覺。」
如果他們無法甦醒,而病人死亡,那麼這些量子訊息就有可能以靈魂的形式存在於體外,或許是無限期地存在下去。
然而,大多數科學家認為意識是大腦內部複雜相互作用的產物,源自於複雜的神經網路處理資訊並創造統一的主觀體驗。因此也有另一派理論認為,該研究中所捕捉到的大腦活動爆發,其實只是由於大腦缺氧造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