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腸直腸肛門外科醫師黃郁純指出,糞便黏馬桶不一定代表罹患大腸癌,可能是飲食習慣導致,但若出現白色黏稠液體、排便不乾淨感、便血及大便形狀改變等四大警訊,就必須提高警覺及時就醫檢查。

黃郁純醫師在臉書專頁發文說明,許多民眾誤以為糞便黏在馬桶只是清理麻煩的問題,但這可能是腸道發出的警訊。她解釋,正常糞便應該是成形且不沾黏的狀態,若出現黏性情況,可能源自多種原因,包括攝取過多油脂、纖維攝取不足、水分補充不足、腸道菌相失衡,或是代謝系統失調等。
針對糞便黏性與黏液便的差異,黃郁純醫師特別強調,兩者有明顯區別。黏液便的特徵是糞便表面會出現白色黏稠液體,這是因為腸道內的腫瘤在糞便通過時,會分泌黏液並隨糞便排出。若每天持續出現此類情況,應立即進行醫學檢查。

除了糞便黏液,黃郁純醫師提醒,需注意其他三項重要警訊:排便後有排不乾淨的感覺、糞便中出現血絲,以及糞便形狀變得細長或扁平,這些症狀都可能是大腸癌的早期徵兆。值得注意的是,大腸癌在台灣已連續十多年位居癌症發生率首位,且具有不會疼痛、無明顯不適等特性,往往等到發現時已經錯過最佳治療時機。
為預防大腸癌,黃郁純醫師建議民眾在日常生活中應該攝取充足的高纖維食物,例如地瓜、各類青菜、燕麥等。同時必須確保每日水分攝取量足夠,並且定期接受大腸鏡檢查。她特別強調,不要忽視馬桶裡的健康訊號,應該養成觀察糞便狀態的習慣,以便及早發現異常狀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