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30歲女性因痔瘡問題前來就診,經檢查竟在直腸末端發現癌前病變瘜肉。這個案例凸顯了大腸癌年輕化的嚴重性,也提醒民眾及早重視腸道健康的重要性。

大腸直腸外科醫師謝依蒨在臉書粉專指出,許多年輕人往往認為自己年紀輕、身體無恙就輕忽定期檢查的重要性。然而研究數據顯示,全球約有10%的新發大腸癌個案出現在50歲以下的年輕族群中,特別是20至29歲年齡層的發病率年增長情況最為顯著。
對於高風險族群的識別,謝依蒨提醒,具有大腸癌家族病史的民眾,尤其是直系親屬曾罹患大腸癌或曾切除腺瘤性瘜肉者,都屬於需要特別注意的高風險群體。

在症狀辨識方面,謝依蒨強調早期大腸癌有高達70%的病例可能毫無症狀,而最重要的警訊往往藏在日常排便習慣的改變中。她列舉五大警訊:「便祕與腹瀉交替、糞便變細如鉛筆狀、解不乾淨感、便中帶血(可能呈現暗紅或鮮紅色)、腹脹、黏液血便,甚至出現腹部腫塊。」一旦出現這些症狀,建議及時就醫檢查。
針對預防措施,謝依蒨表示,多數大腸癌是由無症狀的腺瘤性瘜肉演變而來,最快僅需5年即可癌化。她建議民眾應依個人風險程度進行定期大腸鏡檢查,檢查頻率約為每2至10年一次。目前國健署也提供45至74歲民眾,以及40至44歲具有大腸癌家族史者每兩年一次的糞便潛血檢查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