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者:邱邑威(淡水居民)
每當晨間通勤時間抵達,住在淡水的筆者總會早一小時出門,只為避開那令人窒息的塞車長龍。從竹圍到紅樹林這一段路,雖然短短幾公里,但就像一條緊繃的血管,總在尖峰時刻瀕臨阻塞。而現在,這條讓淡水人等了多年的淡北道路總算在2024年動工,我們不應該再懷疑它的存在價值。

淡水,是台灣少數仍能結合自然美景與文化底蘊的地方,但這樣的美好,長年被交通瓶頸掩蓋。全區近20萬居民僅能依賴台2線通往台北,這不僅使通勤成為日常挑戰,更是一場場突發事故後的交通癱瘓危機。若沒有替代道路,一旦紅樹林有拋錨事故、大度路遇車禍,整個北海岸地區便如被封鎖。
而今,在市府與工程團隊努力下,淡北道路終於從紙上藍圖變成實體工程。根據最新進度,主線高架橋施工穩定進行,高壓電纜遷移計畫也已啟動,整體工程預計於118年6月完工。淡北道路全長5.45公里,設置雙向四車道,以平面道路設計減少景觀與生態衝擊,還能有效分流交通,改善淡水、北投、關渡一帶的擁塞現況。
有人質疑:為何蓋這條路要花這麼久?原因正是因為政府在審慎評估交通、環境、生態三者平衡,不願走捷徑、不願粗暴施工。從原本的全線高架,調整為平面設計,就是為了保護河岸景觀與紅樹林生態。這是一條兼顧環保、民生與都市發展的路,不是鋪好水泥就完事的工程。
身為淡水人,筆者見證了這條路從被批評「炒地皮」、「破壞生態」,到如今實地動工、踏實前進的轉變。這不只是交通建設,更是讓地方居民感受到被傾聽、被尊重的一條「希望之路」。也因此,我對質疑淡北道路必要性的人,只有一句話想說:請別忽視我們等了多少年。
完工之後,這條道路將不僅讓通勤族多出半小時的睡眠,也能讓緊急救護車不再卡在車陣中,更重要的是,它能為淡水、北投與整個北海岸地區注入全新的發展動能。
淡北道路不該再是爭議,而該是共識。一條建設了28年仍未被放棄的道路,本身就證明它的重要。
※以上言論不代表中天新聞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