猴痘主要傳染途徑是「人與人的連結」!專家:「親密接觸者」謹記4要5不遠離病毒

分享:

記者陳書璿/綜合報導

國內猴痘個案在清明連假後暴增,累積已有40例個案,引發民眾關注。疾管署指出,由於猴痘潛伏期有21天,預估疫情恐持續到4月底、5月初。面對猴痘疫情,謹記「4要5不」做好防範工作。專家指出,飛沫傳染不等於空氣傳播!民眾勿恐慌。但輕忽症狀或不固定性伴侶,染疫風險仍高!

圖/pixabay提供

疾管署公布,猴痘13例本土個案均為本國籍男性,分別為新北6例、桃園5例、台北及高雄各1例,北部風險較高,社區感染風險持續提高,預計5月初是疫情發展關鍵期,恐還有潛藏個案會陸續發病。

猴痘主要是藉由性接觸傳播,包括皮疹、瘡痂、體液造成人與人之間的傳染,而空氣傳染則是在長時間面對面接觸下較容易發生,因此未著適當個人防護之醫護人員及同住家人都有較大的感染風險。

疾管署指出,猴痘可以透過密切接觸確定個案的皮疹、瘡痂、體液造成人與人之間的傳染,例如經由親密接觸之性行為,包括:口交、肛交或陰道性交,或接觸猴痘患者生殖器(陰莖、睾丸、陰唇及陰道)或肛門、與猴痘患者進行擁抱、按摩和親吻,以及長時間的面對面接觸等。也可經由直接接觸感染動物的血液、體液、損傷的皮膚或黏膜而被感染。食用受感染的動物肉類也是一種危險因子。接觸到感染者呼吸道分泌物、損傷的皮膚或黏膜或被污染物品而感染。

而針對空氣傳播,疾管署則表示,需在長時間面對面接觸情境下較容易發生,因此未著適當個人防護之醫護人員及同住家人都有較大的感染風險。另外,若產婦若感染猴痘病毒,可經胎盤垂直傳染給胎兒,或於產程中因接觸而傳染。

勿驚慌!黃立民:飛沫不等於空氣傳播!

台灣感染症醫學會名譽理事長黃立民也指出,飛沫傳染不等於空氣傳播,因為飛沫傳染是指2公尺內可能傳播,空氣傳播則是可以橫越數公尺以上的遠距傳播,這兩種傳播途徑是完全不同,現在的個案大多是經由性接觸傳染的,呼吸道的病毒量很少,不太會再透過飛沫傳染給別人,另外,他也解釋,若猴痘可以空氣傳播,全世界和台灣的個案數字絕對不會只有現在這樣的規模,雖然猴痘可能飛沫傳染,但此途徑傳染效率不好,除非是長期同住而且密切接觸的家人或伴侶。

猴痘感染後症狀包括:

  1. 發燒,發燒一至三天後出現皮膚病灶,通常自臉部蔓延致身體其他部位,四肢比軀幹更常見。
  2. 皮膚疾病,皮膚病灶出現後會依斑疹、丘疹、水泡、膿疱階段變化,最終結痂脫落,嚴重病患疹子數目可達數千。
  3. 畏寒、寒顫
  4. 出汗
  5. 頭痛
  6. 肌肉痛
  7. 淋巴腺腫大,如耳週、腋窩、頸部或腹股溝等處。
  8. 極度倦怠

「4要5不」杜絕傳染

不管是同性間或異性間都有可能。面對病毒傳染力強的猴痘,民眾謹記「4要5不」杜絕傳染。「4要」包括:接種疫苗;勤洗手、酒精消毒、戴口罩;食物徹底煮熟後才能食用;病患衣物與同住家人的衣物要分開洗。

此外,「5不」包括避免到疫區旅行及接觸疑似病例;避免接觸齧齒動物和靈長類動物;避免進行不安全性行為;勿使用快洗或省水模式洗條避免病毒殘留;勿抖動病患穿過的衣物以免散播傳染性顆粒。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感染管控中心副院長黃高彬接受媒體訪時指出,目前社區已有更多案例出現,應該有一部分人太過輕忽症狀,但的確有一些確實是沒有症狀的,根據報告顯示,約有2~3%是沒有症狀的,這可能就是散播的原因,通常都是有接觸的人確定染病,才會出來檢查。

針對猴痘疫情是否會擴大,黃高彬說,南美、北美和非洲現在比較嚴重,因為主要還是要看生活習性,南美和北美人和人交流比較熱情一點,以台灣來看,應該不至於會像南美、非洲那麼嚴重,但因為疫調真的很難,所以民眾最好要自我防範。

至於專家提出到旅館自備毛巾、床單預防染疫,疾管署副署長羅一鈞直言,猴痘主要透過親密接觸傳染,提醒民眾勿抓錯重點。

留言衝人氣

登入留言有機會獲得旺幣哦!
NO MESSAGE 無任何留言,趕緊搶頭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