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人常被詬病「ㄣㄥ不分」,但最新研究顯示,這可能不是發音缺陷,而是自然的語言演化現象。陽明交通大學研究團隊運用超音波技術等方法,發現台灣華語使用者的「ㄣ」與「ㄥ」尾音正在逐漸合併。
陽明交通大學外國語文學系教授盧郁安與台大語言所副教授邱振豪透過超音波技術、聲學及聽覺感知實驗,觀察民眾發音時的舌頭姿態。研究發現,即使刻意加重語氣,台灣華語使用者在發「音」(ㄣ)、「英」(ㄥ)等字時,舌頭位置都沒有明顯差異。
研究指出,當母音為「ㄧ」時,如「音」(ㄣ)和「英」(ㄥ)的例子,舌尖的ㄣ會往舌根移動,與ㄥ合併。相反地,在「深」(ㄣ)和「生」(ㄥ)的情況下,合併方向則是從舌根ㄥ移向舌尖ㄣ。
盧郁安教授表示,研究發現台灣民眾已逐漸不再依靠舌位區分這兩個音,轉而使用母音鼻化程度來分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