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瀞文(資深媒體人)
賴清德總統拋出「月薪五萬以下免繳稅」的說法,看似利多,實則荒謬。因為這不是新政策,而是舊稅制的重複。依照現行制度,單身上班族若有租屋支出,本來年收入 62.6 萬元以下就免稅,換算月薪五萬二元。換句話說,賴總統說的「免稅」,是早就存在的現實,只是重新包裝成政治語言。
但更刺眼的是這組數字背後的真相:台灣有 65% 的受薪階級,收入落在月薪五萬以下。這不是執政的恩惠,而是社會結構的病徵。

「免稅」不是福利,而是中產消失
在多數已開發國家,中產階級的特徵之一,就是「有能力穩定繳稅」。中產不富裕,但他們透過稅收支撐國家財政,也換取公共教育、醫療與社會保障。
然而台灣的現況是:超過六成人口連進入納稅階層都沒有,等於大部分人收入低到不需被課稅。這種「免稅化」現象並不是福利,而是宣告:我們的中產階級已經不在了。
台灣人均 GDP 已經超越日本與南韓,官方引以為傲。但這個數字的繁榮,主要來自台積電與半導體出口。GDP 上漲,卻沒有帶動大部分受薪階級的薪資。
基層勞工、一般上班族的收入依舊停留在三至五萬之間。當官方誇耀「台灣已經是富裕國家」時,絕大多數家庭卻在房價、物價與學貸中苦撐。經濟數字與生活感受的落差,正是中產階級消失的鐵證。
65% 人口免稅,意味著台灣的稅基極度狹窄。國家財政只能高度依賴少數高收入族群與企業,或是透過間接稅與舉債來補洞。
間接稅看似人人平等負擔,實則最壓迫低收入者。例如營業稅、燃料稅、菸稅,都是「越窮的人越痛」。結果是:大部分人繳不起所得稅,但卻被迫在日常消費中付出更高代價。
這樣的結構,讓「免稅」變成一種諷刺:你沒有被課稅,因為你薪水低,但你卻在每一次買東西時默默補貼國家財政。

社會結構滑向兩極
中產階級是社會的基石,能吸收矛盾,維持穩定。一旦中產消失,社會就會迅速滑向兩極化:
一端是少數高資產、高收入者,繳稅多、影響力大。
另一端是龐大的低薪免稅人口,被排除在「納稅與回饋」的良性循環之外。
這種結構最危險的地方在於,國家失去中產作為緩衝帶。政治將更容易被「富人 vs 弱勢」的對立撕裂,仇富情緒與社會不滿隨時可能被點燃。
在 OECD 國家,中產階級幾乎都是穩定的納稅者。德國、日本的上班族,即便不是高薪族,也會進入稅基,因為薪資水準足以承擔稅負。這不只是數字,而是社會「健全」的表徵。
反觀台灣,人均 GDP 高過日韓,卻有六成五的人連稅都繳不起。這種落差,說穿了讓人有一種淡淡的哀傷:台灣看似富裕,但其實是 GDP 虛胖、薪資貧血。
「月薪五萬以下免稅」這句話,不是政治利多,而是一面鏡子。它映照出來的不是政府的仁慈,而是台灣社會M型化更為嚴重。
65% 的人免稅,不是因為政府太大方,而是因為人民太低薪。中產階級沒有壯大,反而被消磨殆盡。這是一個社會最危險的徵兆:失去中產階級的支撐,只有富人與弱勢,沒有緩衝,只有對立,這個社會的穩定與信任,正在一點一滴地崩解。

※本文由資深媒體人張瀞文授權刊出,未經同意請勿轉載。
※以上言論不代表中天新聞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