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場域經營 淺談誠品模式的影響

分享:

作者:王毅政

文化展演的空間,本來就涉及到高度的資本投入,氛圍的營運,更重要的是生活符碼的建立,誠品為何能成為台灣少數成功成為大眾生活符碼,主因在於誠品不計成本的推廣各式藝文活動,從簽書會、攝影、再到電影等,還有24小時的營運,讓許多人有一個深夜休憩的空間,也成為台北夜生活的某種象徵,他從商業符碼演變成市民公共財的概念。

照片來源:作者自攝

但這樣的文化符碼卻也遭受到強烈的挑戰,資本與空間的改變,迫使上述的生活符碼做出改變,近期的不續約、地下街經營權易主,都是無法掌握資本帶來的改變,但在商言商,這樣的改變是必然的現實。

但有些競爭財團認為透過資本的力量也可以承襲相關的文化符碼,但卻畫虎不成反類犬,因為文化場域的建設,他更需要的是長時間底蘊的培養,並不是一朝一夕即可速成。近期台北車站地下街的易主經營,就讓許多群眾感嘆原本存有的空間場域性,變成廉價資本主義的味道。

很悲觀的是,商業競爭終究要回歸利益導向的問題,或許很多人會攻擊誠品變成百貨業,但這是不得不然的趨勢,要有資本去打造空間,就必須有牟利的機會。台灣近年來也是出現許多有個性的獨立書店,筆者也很喜歡去這些書店,因為他們多了一種人味,在閱讀的過程中的互動,是很難被取代的經驗,在書店的空間,提供的展演活動讓人聚集在一起,這是講求便宜、效率賣書的電商模式所不能取代的功能。但連這些書店其實都不能純粹賣書了,因為生存的壓力,也必須異業的結盟,像是跟一樣有理念的在地小農合作,賣農產品、藝術品等。

更何況是誠品,大型企業要背負的生存壓力不會比較少,總結一句,其實本質是一樣的,因為大家都需要生存。因此筆者不解許多人的心態是什麼?談到藝文消費,彷彿就要用最崇高的道德綁架,但這些人卻不是很在乎藝文發展,充其量只是酸民心態。

但在資本與空間鬥爭的過程中,如何保持彈性,維持一定品質的藝文展演,就成為新的課題,筆者能夠理解為何誠品在轉型的過程中,選擇了開設小型社區店,強化社區的連結,成為區域的藝文節點中心,或許是在面對大型商業資本競爭的新道路,也能繼續維持誠品作為一種生活符碼的優勢。

本文為作者評論意見並授權刊登,不代表中天新聞網立場,版權所有,未經許可請勿引用,以免侵權。

留言衝人氣

登入留言有機會獲得旺幣哦!
NO MESSAGE 無任何留言,趕緊搶頭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