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癬不僅是表面的皮膚問題,約15%至30%患者可能演變成乾癬性關節炎,黃奕帆醫師指出,若未及時就醫診治,恐造成永久性關節傷害,呼籲民眾若出現相關症狀應及早尋求專業醫療協助。

台東馬偕紀念醫院過敏免疫風濕科黃奕帆醫師表示,乾癬俗稱「牛皮癬」,是一種慢性皮膚發炎疾病,常見症狀包括頭皮、臉部、軀幹和四肢出現隆起的紅色斑塊並伴隨脫屑。此病可分為斑塊型、水滴狀、膿皰型、紅皮性及反轉型等不同類型,除了影響外觀,還可能導致指甲病變。
以一名郭姓病患為例,長期飽受皮膚紅腫困擾,身上反覆出現大片紅斑與脫屑。原本誤以為是頑固濕疹而自行購買藥膏治療,但症狀總是反覆發作。後來出現關節腫痛與僵硬症狀,經風濕科診斷確認為乾癬性關節炎,接受照光治療與免疫調節藥物後,配合生物製劑治療,皮膚與關節狀況才獲得明顯改善。


黃醫師進一步解釋,乾癬性關節炎好發於30至50歲的族群,可分為五種類型,包括影響脊椎的中軸型、類似風濕性關節炎的對稱性多發型、影響指節的遠端指間型、造成「香腸指」的不對稱性周圍寡關節炎,以及最嚴重的破壞性關節炎。
除了皮膚和關節問題,黃醫師強調乾癬是全身性發炎疾病,可能引發心血管疾病、代謝症候群、發炎性腸道疾病、眼睛疾病等併發症,甚至因長期病痛造成憂鬱症。目前治療方式包括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疾病調節抗風濕藥物、生物製劑等藥物治療,嚴重者可能需要進行人工關節置換手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