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陳書璿/綜合報導
台灣國寶級雕塑大師朱銘日前於住家輕生身亡,享嵩壽85歲。據了解他晚年身體狀況不佳,罹患慢性病,需要定期回診用藥,曾向家人多次表達負面情緒,醫生研判為久病厭世。而淡江大學前副校長王高成也因腦部病變、智能已失,無法進行教學研究,最後選擇結束生命。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國際中心副主任黃軒指出,很多中高齡者患有長期慢性疾病,在憂鬱情緒困擾下,可能選擇提早結束生命,平時應多關注高危險族群的狀態。
圖/photoAC提供
黃軒在臉書分享,這些中高齡長者去世,對社會和家庭都是非常巨大的損失。因此,中高齡長者若長期有慢性病治療,卻一直處於負面情緒,就不是好現象。針對最近的案例,若能積極治療中高齡憂鬱症,是有機會可逆轉勝生命的。根據國家衛生研究院先前研究指出,國內50歲以上, 中高齡憂鬱症盛行率達16.3%,但「高達7成未就醫」,而在27%尋求治療者中,最終僅11%得到有效治療,顯示中高齡憂鬱症就醫率偏低。
黃軒引述參考文獻指出,導致中高齡憂鬱症的常見原因有四:
- 生物因素:由於邁入中高齡者,我們身體內一些「快樂荷爾蒙」如血清素、多巴胺和去甲腎上腺素等神經傳遞物質容易失去供應調節平衡功能,可能導致中高齡者,容易處於憂鬱症。
- 社會心理因素:社會支持愈來愈減少、親友或朋友陸續離世,退休生活帶來的生活改變等都可能引發中高齡憂鬱症。
- 疾病與用藥:一些長期慢性疾病(如心臟病、中風和糖尿病)和某些藥物(如抗高血壓藥),是有可能加重憂鬱症狀。
- 基因因素:如果有家族憂鬱症史的中高齡者更容易患上憂鬱症。
至於中高齡憂鬱症與自殺風險的相關性,很多研究早就知道,中高齡者如果有憂鬱症,自殺風險相對較高,特別是「男性」和那些患有嚴重憂鬱症、疼痛或 「 慢性疾病 」 的患者,更是風險族群中的超高風險族群。
身邊親友如何協助處理及預防呢?黃軒引述參考文獻指出,
- 藥物治療:選擇合適的抗憂鬱藥物,如選擇性血清素再攝取抑制劑(SSRI)和三環抗憂鬱劑等,早已証實是可以有效緩解,這些人的憂鬱症狀。
- 心理治療:使用認知行為療法(CBT)和心理社會干預等心理治療方法,對於改善中高齡憂鬱症患者的情緒和社會功能'是具有積極作用。
- 社會支持:加強中高齡人的社會支持網絡,提供情感關懷、經濟援助和生活照顧等方面的幫助,這些有助於降低憂鬱症狀和自殺風險。黃軒提醒,千萬不要因為中高齡長者老了,就放他們在家中或社會角落,以為他們不吵不鬧,他們的中高齡憂鬱症 ,就獲得解決了。
- 定期評估:對於高風險患者,當進行定期心理評估和密切觀察,以及時發現憂鬱症狀和自殺企圖,提早治療。
綜合運用藥物治療、心理治療、社會支持及定期評估等方法,可以有效地協助處理這些中高齡者憂鬱症,降低自殺風險。黃軒提醒,為了更好地改善中高齡的心理健康,家庭成員、醫療專業人士和社會應共同努力,提高對中高齡憂鬱症的關注和干預才正確。
《中天關心您|請珍惜生命,再給自己一次機會》
◆生命線:1995
◆張老師專線:1980
◆24小時安心專線:1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