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腸癌已不再是長輩專屬疾病,近20年來50歲以下「早發性大腸癌」案例急遽上升,且腫瘤更具侵略性。營養師指出,除了飲食因素外,四種日常生活習慣也正悄悄推高罹癌風險,包括高糖高脂低纖飲食、久坐少動、睡眠品質不佳及長期壓力堆積,民眾應及早調整生活型態。

營養師薛曉晶表示,根據2025年《World Cancer Research Fund》的綜合報告,攝取高纖食物對腸道健康極為有益。蔬菜、水果、全穀和豆類不僅能增加糞便量、促進排便,還能縮短致癌物與腸壁接觸時間,同時為腸道益生菌提供養分,產生具抗發炎作用的短鏈脂肪酸。
《Nature Communications》研究顯示,每日額外攝取約300毫克鈣質(相當於一杯牛奶的含量),大腸癌風險可降低約17%。若能同時增加蔬果、全穀、豆類攝取,效果將更為顯著。換言之,多食用蔬果並補充鈣質,等同為腸道健康建立防護屏障。

薛曉晶進一步指出,睡眠品質不佳也會增加罹患大腸癌的風險。2023年發表於《Cancers》的台灣大數據研究追蹤超過17萬名失眠患者後發現,睡眠障礙者罹患大腸癌風險比一般人高出32%,慢性失眠者的風險更達1.4倍。研究推測,睡眠不足導致荷爾蒙與免疫功能失調,進而引發慢性發炎。
久坐不動是另一項值得關注的高風險因素。2022年《Journal of Korean Medical Science》研究指出,每天久坐超過10小時的人罹患大腸癌風險為一般人的1.6倍,特別是「久坐且幾乎不運動」的族群,風險增加幅度更為明顯。
2025年《Cancer Cell International》的綜述則指出,規律運動能有效降低大腸癌風險,男性約降低24%,女性約降低23%。維持適當運動量有助於穩定血糖、減少內臟脂肪、抑制慢性發炎,對腸道環境產生直接且深遠的正面影響。
薛曉晶強調,了解這些風險因素的目的不是引發恐慌,而是提醒年輕族群及早調整生活習慣。她提出「7日年輕腸道保養計畫」,建議從每日攝取一份深綠色蔬菜、補充鈣質、減少加工肉品攝取、增加活動減少久坐,到固定睡眠時間與每週進行肌力訓練,越早開始調整生活型態,就能為未來健康多增添一層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