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麥馬士達大學最新研究指出,攝取較多動物性蛋白質的人罹癌風險較低,但研究背後的資金來源引發爭議。這項研究顛覆過去認為紅肉容易致癌的觀點,然而細節中卻藏有關鍵差異。

這項由美國全國養牛人牛肉協會(National Cattlemen's Beef Association)資助的研究,將研究範圍定義為「動物性蛋白質」,包含紅肉、家禽、魚類、蛋類及乳製品等多種來源。然而,國際癌症研究總署先前的研究已明確指出,每日攝取50克加工肉品會增加18%罹患大腸癌的風險,而每日食用100克紅肉則會提高17%的大腸癌風險。
值得注意的是,研究中提到的抗癌效果可能主要來自於特定類型的動物性蛋白質。例如,富含油脂的魚類,如鯖魚、沙丁魚等,被證實具有抗癌效果。這意味著研究結果並不能直接證明紅肉無害。
研究的另一個重要發現是關於植物性蛋白質的效果。研究顯示,豆類、堅果與豆腐等黃豆製品對預防癌症並無顯著效果,這與過去認為植物蛋白可降低癌症風險的研究結論產生矛盾。不過,專家強調,即使植物性蛋白質可能沒有直接的防癌效果,但其中所含的膳食纖維和抗氧化物質仍對人體健康有重要價值。

研究中一個重要的缺陷是未區分加工肉品與未加工肉品的差異。過往研究已經證實,培根、香腸與火腿等加工肉製品,其致癌風險明顯高於新鮮未加工的肉品。這個關鍵區別在本次研究中並未被充分考慮。
專家建議,民眾在選擇飲食時應採取均衡的方式,攝取多元的蛋白質來源,同時搭配充足的蔬果,並優先選擇低加工程度的食物,以達到最佳的營養攝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