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統賴清德上任後,兩岸關係成為外界關注焦點。美國《外交家》雜誌的一篇投書表示,執政的民進黨政府過度強調「抗中保台」口號,卻未能提供具體證據,反而造成民眾對大陸威脅警覺性下降的反效果。最後文章更認為,政府不應在缺乏證據情況下,就貼在野黨紅標籤,否則恐落入北京的分化陷阱。

《旺報》今天(28日)引用美國《外交家》雜誌刊登一篇由國際關係專家Calvin Chu與目前任職於內政部的政治分析師徐光成共同撰寫的投書指出,儘管北京可能在2027年對台動武,但台灣社會對戰爭的緊迫感正逐漸降低。尤其大罷免失敗結果凸顯,民進黨「抗中保台」的口號對選民難再有號召力。
報導認為,雖然政府近來推動延長義務役期等防衛措施,但社會反應冷淡。報導認為,造成這個「斷層」的原因部分來自北京採取的戰略,不只頻繁侵入台灣海域及空域,更重要的是透過加強法律論述逐漸降低台灣社會的防備。

報導進一步指出,台灣政府在溝通防衛政策時存在缺失,例如當在野黨質疑民防和城鎮戰訓練時,政府僅以「自我防衛」為由回應,未能充分解釋其必要性。總統賴清德推動的全社會防衛韌性計畫也過度強調「救災」面向,刻意迴避國防與政治層面,導致民眾無法理解準備工作的急迫性。此外,政府處理大陸認知戰的手段過分強調北京干預,卻未能提供具體證據已造成反效果,使民眾認為「大陸干預」成為逃避內政問題的萬能牌。
針對現況,報導引用作者提出四項建議:首先,台灣需要制定正式的國安戰略,明確指出大陸威脅和因應方案;其次,加強與民眾溝通,說明防衛政策的必要性;第三,在防衛論述中納入系統化分析等科學元素;最後,政府應避免在缺乏證據的情況下,任意為在野黨貼上「中共代理人」的標籤,以免落入北京分化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