補充保費爭議持續延燒,衛福部長石崇良6日親自出面,表示將研究如何讓小資族保有小確幸。對於此議題,健康經濟學專家與消費者保護團體提出不同看法,共同呼籲正視健保財務缺口問題。

陽交大行政副院長、台灣健康經濟學會監事周穎政指出,應從宏觀角度審視問題,國人自費醫療日益增加,顯示健保保障不足,需要投入更多健康資源。他強調,此次補充保費修法方向並非調漲費率,而是解決拆單規避保費的公平性問題,衛福部的主張合理。
周穎政表示,他不反對向高所得者多收保費,但也需考慮是否會影響小資族的儲蓄與投資行為。他建議政府可調整高所得者收費上限,或針對小資族的門檻進行調整,各界應凝聚共識解決問題,而非放任健保制度存在漏洞。
消基會執行董事吳榮達則指出,衛福部近期的政策調整,包括修正施行細則排除政府社福預算支出的保險費部分,以及調整增加補充保費收取,主因是近年來健保給付項目、範圍和條件不斷擴大,導致給付金額快速增長,2027年健保給付金額將突破兆元。

吳榮達認為,若政府沒有進一步節流措施,為維持健保運作,只能朝開源方向發展。他建議政府應嚴肅思考調整或減縮健保給付項目、範圍和條件,避免給付無止境擴大。
此外,吳榮達主張政府應修正《健保法》,將政府負擔比率從36%提高至38%甚至40%,並將菸捐70%還回健保,考慮將酒捐挹注健保收入。若仍不足,則需修法將健保費率上限6%適度提高。他強調,單靠調整補充保費仍是杯水車薪,無法解決即將到來的健保財務窘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