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台200萬人具憂鬱傾向 醫揭「落井下石型」基因影響

分享:

全台近200萬人具憂鬱傾向,其中約2至3成患者會出現反覆發作的情況。醫學研究指出,部分患者可能因帶有「落井下石型」基因,不僅對外界較為敏感,更可能直接影響腦部血清素的濃度,進而影響治療效果。

全台近200萬人具憂鬱傾向,其中約2至3成患者會出現反覆發作的情況。(示意圖/Pexels)

根據《ETtoday健康雲》報導,成功大學醫學院醫學系精神學科教授楊延光表示,根據衛福部統計,台灣憂鬱症盛行率為8.9%,重度憂鬱症患者約12萬多人,占比5.2%。這些患者中,有2至3成會出現慢性且長期復發的情況,部分更可能惡化為重度憂鬱症。

楊延光指出,成大的研究發現,重度憂鬱症與基因、內分泌及免疫系統有關,其中「落井下石型」基因扮演重要角色。這類基因可能導致患者對外界較為敏感,並影響腦中血清素的濃度。

原子能委員會核能研究所早已開發出一套檢測系統,可精確測量腦內血清素傳輸體的傳輸量。臨床研究顯示,僅約三分之一的憂鬱症患者腦中血清素偏低,其餘患者使用增加血清素的藥物療效有限。

成大的研究發現,重度憂鬱症與基因、內分泌及免疫系統有關,其中「落井下石型」基因扮演重要角色。(示意圖/Pixabay)
成大的研究發現,重度憂鬱症與基因、內分泌及免疫系統有關,其中「落井下石型」基因扮演重要角色。(示意圖/Pixabay)

近年來,國外研究透過血液檢測精神疾病患者的白血球基因定序,可了解三大神經傳導物質的分泌狀況,有助於預測用藥效果及評估自殺風險。美國亞利桑那大學醫學院已開發相關血液檢測技術。

楊延光強調,雖然血液檢測系統結合人工智慧可準確掌握腦內神經傳導物質的分泌情況,但憂鬱症並非完全由基因決定,仍需考量心理韌性及外在重大事件等因素。

留言衝人氣

登入留言有機會獲得旺幣哦!
NO MESSAGE 無任何留言,趕緊搶頭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