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智父到安養院拒食、憂鬱…孝女遭怨恨 醫嘆:時機錯誤

分享:

家有失智症患者,是否該送至安養中心,成為許多家庭面臨的艱難抉擇。甄瑞興醫師指出對早中期失智患者而言,過早送至24小時安養中心可能會引發拒食、重度憂鬱,甚至加速認知退化。

家有失智症患者,是否該送至安養中心,成為許多家庭面臨的艱難抉擇。(示意圖/Pixabay)
家有失智症患者,是否該送至安養中心,成為許多家庭面臨的艱難抉擇。(示意圖/Pixabay)

亞東醫院失智症中心主任、神經內科醫師甄瑞興近日在《健康大錢線》節目中分享,有一位輕度失智的老先生,原本由女兒陪伴就醫,每次進診間都緊抓著女兒的衣服,展現出深厚的依賴感。

然而,當他隔了兩個月再回診時,情況已大不相同。老先生坐在輪椅上,插著鼻胃管,由女兒推進診間。進入診間後,他憤怒地拍桌子,指責道:「不要養小孩了,我女兒不要我了!」一旁的女兒聽到父親的話,忍不住流下淚水,傷心地向醫師訴說自己的困境:「我是獨生女,照顧爸爸弄得我幾乎要離婚了,也花了很多錢,最後才決定把爸爸送去安養中心,但沒想到送去後,爸爸變成這個樣子。」

老先生在被送至安養中心後,因認為女兒遺棄了他,出現拒食、不喝水的情況,並陷入嚴重憂鬱。(示意圖/Pixabay)

甄瑞興進一步了解,老先生在被送至安養中心後,因認為女兒遺棄了他,出現拒食、不喝水的情況,並陷入嚴重憂鬱。安養中心因無法處理他的情緒問題,只能為他插上鼻胃管,並在他發脾氣、躁動時採取約束措施。

短短兩個月內,老先生的身心狀況急速惡化,完全變了一個人。甄瑞興直言,對於仍能認得家屬、保有情感連結的早中期失智患者,送至24小時安養中心並非恰當之舉。他建議,家屬可先採取日間照護中心結合家庭陪伴的方式,待患者認知退化至後期,無法辨認親屬時,再考慮送至安養中心。

早中期失智患者過早送至安養中心可能讓患者感到被遺棄,進而引發心理問題和生理退化。(示意圖/Pixabay)
早中期失智患者過早送至安養中心可能讓患者感到被遺棄,進而引發心理問題和生理退化。(示意圖/Pixabay)

甄瑞興指出,早中期失智患者仍保有一定的社交能力和情感需求,過早送至安養中心可能讓患者感到被遺棄,進而引發心理問題和生理退化。他強調,當患者已無法認得家屬,甚至將護理師誤認為女兒,或是將女兒視為護理師時,才是較為適合送至安養中心的時機。

針對失智症患者的照護問題,甄瑞興呼籲家庭成員與專業醫療人員共同合作,根據患者的病程階段選擇適合的照護方式。他同時提醒,失智症的照護不僅是醫療問題,更涉及家庭的情感負擔和財務壓力,需全盤考量,避免因不當的照護決策使患者病情惡化。

留言衝人氣

登入留言有機會獲得旺幣哦!
NO MESSAGE 無任何留言,趕緊搶頭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