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每年約有13,000人死於慢性肝病、肝硬化及肝癌,其中B型肝炎占70%、C型肝炎占20%。醫師指出,1986年以前出生的「B肝疫苗斷層世代」對B肝防治存在四大認知迷思,可能增加罹患肝癌風險。

台灣在1986年成為全球首個實施新生兒全面接種B型肝炎疫苗的國家,根據國民健康署統計資料顯示,此政策實施後,新生兒B肝帶原率從原本的10%大幅下降至1%以下,嬰幼兒肝癌發生率也隨之下降超過八成。然而,在疫苗政策實施前出生的40歲以上國人,B肝帶原率仍維持在約一成的水準。
目前全台約有170萬名B肝帶原者,台灣癌症基金會醫療副執行長張家崙表示,許多帶原者因為沒有明顯症狀,加上對疾病認知不足,因而未能定期追蹤或接受治療。他進一步解釋,B型肝炎帶原者如持續有肝炎發作,約有15%至20%會發展成肝硬化,而肝硬化患者每年約有5%機率惡化為肝癌。
針對40歲以上B肝疫苗斷層世代的調查發現四大認知迷思。張家崙指出,首先是「錯誤傳染迷思普遍」,近五成民眾不了解B肝主要感染途徑,40%民眾錯誤認為透過日常飲食、交談會傳染,不僅導致預防方向錯誤,更可能造成病友遭受不必要的歧視。

第二個迷思是「知道卻不追蹤」,調查顯示,雖然94%的40歲以上民眾知道自己是否為帶原者,但其中三分之一的帶原者未進行年度追蹤。第三是「沒有症狀就不管它」,33%帶原者誤認無症狀就無需理會,忽視長期追蹤與用藥控制的重要性。第四則是「藥吃一半就停」,近四成曾使用藥物的病人會自行停藥,其中三成是因為「指數正常」而誤判停藥時機。
國民健康署署長吳昭軍宣布,為加強肝炎防治工作,政府提供「終身一次免費BC肝炎篩檢」服務,並於2025年8月1日起,將篩檢年齡資格下修至1986年以前出生者,期望透過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有效預防肝癌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