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程正邦/綜合報導
衛福部昨晚(28日)公布寶林茶室食物中毒首位死者被驗出「米酵菌酸」,這也是台灣首度檢出,由於該毒素藏於米、麵等主食,讓民眾陷入恐慌,不過專家認為,過去案例多發生在落後地區,台灣不至於頻繁發生。
檢方昨天解剖2名「寶林案」死者後,晚上相驗報告出爐,衛福部緊急召開記者會,宣布在首名死者血液中發現「米酵菌酸」。衛福部次長王必勝說,一般不可能驗出這樣的毒素,因為發現彰化基督教醫院有標準品,隨即提供台大法醫所做檢驗,結果與專家會議認定方向吻合,但他強調並非最後結果,還會進行檢驗。
據《ETtoday新聞雲》報導,台北榮總毒物科主任楊振昌表示,過去認為米酵菌酸中毒只會發生在大陸東北、印尼、非洲莫三比克等落後地區,台灣沒有發生就不會常規檢驗,如果現在確認出現首例,可能要參考國際規範,對高風險食品進行常規抽驗。
對於有醫師說,米酵菌酸未來可能會在台灣盛行,造成不少民眾恐慌。楊振昌則不這麼認為,文獻指出大陸在2010至2020年間,只發生19起事件,140幾位病人中三分之一死亡,「如果連這麼大的國家也僅有零星案件通報,顯示不會那麼頻繁發生」。
楊振昌表示,只要食材自己買來烹調,也沒有不當存放,不用太擔心,不過台灣外食人口多,這陣子民眾不敢吃粿條、河粉等食材可以理解,需要主管機關盡快釐清是哪一個環節出問題,減少民眾食安疑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