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為本、文化為根 從台東看見產業轉型的在地實踐

分享:

近年常聽到「產業轉型」這個詞,多數時候是用來形容高科技或是都市服務業的變革,但若把目光拉到東部,特別是台東,會發現另一種截然不同的轉型模式,它不是大規模資本投入的產業升級,而是以「土地為本、文化為根」的在地實踐。

台東以土地為本、文化為根,走出一條屬於地方的產業轉型路徑。(圖/台東縣政府官方網站

台東這幾年在農業、文化與智慧治理的推動上,其實呈現一套明確的邏輯與節奏。以紅烏龍茶為例,它並非來自新品種,而是透過改良製程與市場定位重新打造產品價值。紅烏龍的誕生不只讓茶農重新看見自有品牌的可能,也促使年輕人願意投入這項傳統產業。這是一種既尊重土地、又能接軌市場的創新策略。

另一個值得注意的例子是已逐步在台東生根發展的「台東太空紅藜」,為台東與國家太空中心合作推廣,原本作為實驗作物的太空紅藜,經過多年的適地性試驗與田間輔導,包括土坂部落等地皆可見其成果。紅藜本就承載原民文化與土地記憶,而太空紅藜的推廣,不僅提升作物耐候性與產量,也讓在地農業更具市場潛力。這是科技與地方知識合作的成果,也讓「原民智慧」有機會被轉化為產業優勢。

此外,在文化產業的整合上,台東不是只靠外部資源砸錢辦活動,而是選擇與部落社群、在地青年一起做。像是東海岸大地藝術節,藝術家們常與部落耆老對話,從傳說、土地記憶中取材創作,讓藝術真正長在在地;又例如臺東藝術節的「島島連線-相愛市集」,集結地方品牌、公益團體與手作職人,不只是辦一場熱鬧市集,更是讓地方創作者有舞台、有收入。還有像南方草草節裡的深耕市集,許多部落青年用數位設計重新包裝傳統產品,讓文化變成可以被「買走」也「帶走」的生活記憶。這些例子,都顯示出台東正在試著讓產業與文化彼此牽手,不讓地方創生只淪為觀光行銷的華麗口號。

台東的這套轉型邏輯有幾點特別值得關注。首先,它不急、不躁,重視節奏與永續;其次,它清楚產業轉型不能只有表象,而是要從制度、知識與文化層面同步推進;最後,它願意給年輕人空間,也給政策時間,這點在當前「追求短期成效」的治理思維中尤其難能可貴。

或許,台東的模式無法被大量複製,但它提供了一個不同的範例:產業轉型不必然要從城市出發,在地、慢速、有機,也能走出屬於自己的發展路徑。這樣的案例,在後疫情時代、地方創生熱潮逐漸冷卻的當下,更值得被看見與深思。

留言衝人氣

登入留言有機會獲得旺幣哦!
NO MESSAGE 無任何留言,趕緊搶頭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