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超過9成人口曾感染EB病毒,俗稱「接吻病」的傳染途徑主要透過唾液傳播。醫師指出,這種病毒會終生潛伏在人體內,當免疫力下降時可能再度活化,引發多種症狀。

一名28歲的張姓女性,有甲狀腺切除及缺鐵性貧血病史,在感染新冠肺炎三個月後出現持續性低燒症狀。她的體溫持續在37至38度之間波動,偶爾會超過38度,並伴隨頭痛及嚴重疲倦感。經過多次門診就醫未見改善後,最終至感染科門診就診。
經台東馬偕紀念醫院感染科醫師許瀚仁觸診發現,張姓女性的頸部有淋巴結腫大的情況。進一步的血液檢查顯示,她的單核球及淋巴球數值偏高,肝功能指數也出現上升。醫療團隊隨即為其進行B型肝炎、C型肝炎及EB病毒檢測,並安排住院觀察。
住院期間,腹部超音波檢查發現張姓女性有脾臟腫大的現象。血液檢驗結果顯示B、C肝炎均為陰性,但EB病毒呈現陽性並有再復發跡象。許瀚仁醫師隨即開立低劑量類固醇治療,以抑制發炎反應。

經過一週的類固醇治療後,張姓女性的體溫恢復正常,疲倦及乏力症狀也獲得改善。醫師在後續門診中逐步減少類固醇劑量直至停藥,病患之後也未出現復發情形。
許瀚仁醫師提醒,EB病毒屬於人類疱疹病毒第四型,在亞洲地區特別普遍,大多數人在兒童時期就已感染。值得注意的是,研究顯示EB病毒與某些嚴重疾病有關,包括鼻咽癌及淋巴瘤。台灣約有44%的何杰金氏淋巴瘤患者檢測出EB病毒陽性,其中以小結節硬化型最為常見,佔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