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史館稱「終戰」是中性詞 張若彤駁:「日本投降」最中性

分享:

適逢日本戰敗投降80周年之際,國史館使用「終戰」一詞引發爭議,館方強調此為中性用語,但遭到學者及政界人士質疑,認為應使用「日本投降」一詞較為恰當。民間學者張若彤就引1945年公文駁斥:應稱「日本投降」才是最中性的說法。

國史館15日舉行《蔣中正日記》(1937-1947年)新書發表座談會,館長陳儀深(見圖)致詞時特別解釋近日「終戰」字詞之爭。(中時杜宜諳攝)
國史館15日舉行《蔣中正日記》(1937-1947年)新書發表座談會,館長陳儀深(見圖)致詞時特別解釋近日「終戰」字詞之爭。(中時杜宜諳攝)

國史館於15日舉辦「中日戰爭到終戰接收學術討論會」與《蔣中正日記1937-1947》新書發表座談會。國史館館長陳儀深對於近日外界批評使用「終戰」一詞是媚日態度作出回應,他表示「終戰」字面意義就是戰爭結束,具有中性意涵,認為外界的批評是不必要且不公平的過度解讀。

對此說法,民間學者張若彤引用1945年12月3日台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公報指出,當時公報中已明確指示,「終戰」二字為日本政府為掩飾戰敗投降所採用的說法,要求各機關改用「日本投降」一詞。張若彤強調,「終戰」用語的爭議在日本投降當時就已出現,若要談中性用詞,「日本投降」才是最中性的說法。

1945年12月3日台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公報。(取自張若彤臉書)
1945年12月3日台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公報。(取自張若彤臉書)

前總統馬英九對此議題表達強烈不滿,他批評總統賴清德在臉書上僅提及終戰而不提抗戰,認為此舉是為了媚日而忽視國人的屈辱與犧牲。退役中將帥化民也痛批使用「終戰」一詞「莫名其妙」,強調日本投降就是投降,不應抹煞中華民國國軍在抗戰中的貢獻。

張若彤為台北大學法律系畢業,現任緬甸臘戌果文中學副校長,著有《原來二二八》、《究竟二二八》兩本著作。

民間學者張若彤發文指出日本投降才是最中性的說法(取自張若彤臉書)
民間學者張若彤發文指出日本投降才是最中性的說法(取自張若彤臉書)

留言衝人氣 13則留言

登入留言有機會獲得旺幣哦!
NO MESSAGE 無任何留言,趕緊搶頭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