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揭「太晚吃飯更難瘦」 專業醫示警:恐讓血糖失控

分享:

一份來自2025年、刊登於《eBioMedicine》的研究指出「吃飯時間與生理時鐘同步」對健康的重要性。根據該研究,若進食時間拖得過晚,身體的代謝功能會明顯變差,甚至血糖控制、體重管理都會因此受到影響。

(示意圖/pixabay)
習慣把一天主要熱量集中在晚上的人,不僅較容易增加體重,連胰島素敏感度也會下降,血糖波動更不穩定。(示意圖/pixabay)

基因醫師張家銘在FB粉絲專頁發文,當中引述《eBioMedicine》這篇研究,研究團隊針對92對雙胞胎進行分析,發現那些習慣把一天主要熱量集中在晚上的人,不僅較容易增加體重,連胰島素敏感度也會下降,血糖波動更不穩定。

研究人員們採用一個名為「卡路里攝取中點」(caloric midpoint,簡稱CCM)的指標,觀察一天中攝取到一半熱量的時間點,發現越晚達到這個時間,身體的代謝能力就越差。研究顯示,當人們在晚上大量進食,身體的生理代謝時鐘其實早已準備進入休息模式,這時候硬塞進過多卡路里,只會讓身體無法有效消化吸收。因此,並非單純只看「吃多少」,而是「吃得多晚」,才是真正影響身體代謝的關鍵。

一天主要熱量集中在晚上的人,不僅較容易增加體重,連胰島素敏感度也會下降,血糖波動更不穩定。(示意圖/Pexels)

這樣的結果對於晚睡晚起者影響尤為明顯。研究中發現,晚睡者通常也晚進食,長此以往容易形成惡性循環,導致代謝功能逐步惡化,腰圍、體脂悄悄攀升。專家提醒,並非每個人都必須強迫自己於傍晚六點準時吃飯,而是應該思考如何將一天的主要熱量盡量安排在白天,順應生理時鐘,而不是拖延到深夜才大量攝取食物。

這項研究同時曝光另一個耐人尋味的觀察結果「飲食時間其實也與基因有關」。研究發現,單卵雙胞胎的進食時間、用餐次數,甚至第一口與最後一口食物的時間,彼此高度相似。這顯示部分飲食習慣,或許來自天生的遺傳傾向,而不單是生活環境所塑造。張家銘醫師解釋,這並不代表這些習慣無法改變。正因為知道這與基因有關,更應該多些耐心,透過正確方法慢慢調整,而非僅將原因歸咎於意志力薄弱。

張家銘醫師建議,健康管理不該只關注卡路里或糖分攝取,更應該從找回符合自己節奏的作息與飲食模式開始。(示意圖/Pixabay)

張家銘醫師建議,健康管理不該只關注卡路里或糖分攝取,更應該從找回符合自己節奏的作息與飲食模式開始。比起日復一日地焦慮計算熱量,不妨先反思:自己是否按照身體真正的需求在進食,還是只是習慣在固定時間吃東西。

張家銘也提到,若忽略這些與生理時鐘有關的基本節奏,即使再怎麼減少熱量,效果終究有限。吃飯不只是維持生命,更是一場與自己身體的和解。唯有順應內在節奏,才能真正建立長久的健康。張家銘醫師也表示「時間不是敵人,而是健康的助力。」這句話,在此次研究中再次被證明值得反覆思考。(CTWANT

文章授權轉載自《CTWANT研究揭「吃太晚更難瘦」 專業醫:吃太晚恐讓血糖失控

【延伸閱讀】

留言衝人氣 2則留言

登入留言有機會獲得旺幣哦!
NO MESSAGE 無任何留言,趕緊搶頭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