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吳紹尹/綜合報導
北市寶林茶室爆發食物中毒事件,由於中毒個案都吃了炒粿條及河粉,有醫師懷疑是「米酵菌酸」毒素所致,除了米製品保存不當外,長時間在不良環境浸泡黑木耳也可能產生米酵菌酸。
香港食物安全中心曾在2019年發布文章指出,大陸及印尼發生與米酵菌酸(Bongkrekic Acid)有關的嚴重食物中毒案例,吃下的食物包括黑木耳及一些發酵椰子或玉米,這些食物都可能在不當保存下或製作過程中受汙染,提醒民眾如需過夜泡黑木耳,應徹底清潔使用器具,並放進冰箱。
澳門市政署也曾發布衛教文章表示,米酵菌酸存在於變質的穀類發酵製品、木耳及澱粉製品中,民眾在良好衛生環境下短時間浸泡黑木耳,產生米酵菌酸的可能性低;不過若長時間放置在不當條件下浸泡,有可能讓致病菌大量繁殖。
攝氏26度就能產生米酵菌酸,即使高溫烹煮也無法去除,一般發病症狀最早出現胃部不適、噁心嘔吐、腹脹、腹痛等,嚴重會出現肝腫大、肝功能異常、昏迷甚至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