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吳紹尹/綜合報導
台灣人對於麻醉有許多擔心和迷思,甚至因為不願接受麻醉,而放棄醫療處置。醫師提醒,可以在手術前,主動要求確認麻醉醫師身分,共同制定解決方案,安心接受治療。
台灣麻醉醫學會公佈「台灣麻醉警世大調查」,針對共500位、20歲以上的民眾進行問卷統計,發現70%成民眾對健檢或手術的麻醉過程感到擔憂,60%民眾因擔心麻醉藥物有傷害器官的疑慮,或認為麻醉容易導致死亡等風險,而避免接受麻醉;36%民眾則因怕麻醉副作用,拒絕手術或檢查,還有33%民眾害怕手術中意外醒來。
調查也發現,台灣民眾在簽署術前麻醉同意書時,有高達67%民眾,沒有注意麻醉醫師姓名,甚至有70%民眾不記得為自己執行麻醉的醫師科別。針對該研究結果,台灣麻醉醫學會常務監事、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醫管部副院長廖文進表示,目前國內已有新型麻醉藥物,有較高安全性,精準麻醉可減少近8成的副作用。
麻醉前必知3件事
台灣麻醉醫學會理事長、林口長庚麻醉部副部主任余黃平指出,隨著麻醉技術、藥物、儀器的進步,麻醉醫療安全性也持續提升,目前全台麻醉專科醫師約有1,500名,若民眾希望降低手術麻醉風險,就必須注意「麻醉前3大須知」,以安心接受麻醉治療,並有助於提升術後的恢復品質。
余黃平列舉,麻醉前3大須知為:
- 了解麻醉專科醫師是誰:從住院到最晚開刀前一刻,都可事前要求會見麻醉科醫師,共同討論、諮詢所擔憂的問題,以制定最佳麻醉方案;或在簽署手術同意書時,確認負責執行自己麻醉的醫師之科別及姓名。
- 使用何種麻醉藥物:包含鎮靜麻醉、止痛、肌肉鬆弛等多種藥物,可先了解是否有藥物過敏風險,麻醉藥物作用於中樞神經系統,種類及劑量與術中穩定度、術後恢復情況有關。
- 認明有監測設備的醫療院所:可監測及控制麻醉深度,幫助醫師判斷給藥以維持理想麻醉狀態。建議挑選通過醫療評鑑認證的診所或醫院,可信度較高,可得知是否確實有麻醉專科醫師及監測儀器,能提供專業的麻醉用藥及數值監控。
「7大高風險群」麻醉先諮詢
廖文進說明,民眾在手術前,應留意自身是否為麻醉高風險族群,但不代表就不適合麻醉,建議積極與麻醉醫師討論,才能找出安全性高的最佳治療方式。麻醉高風險族群包括:
- 心血管病史(如糖尿病、高血壓等)。
- 年齡大於65歲。
- 睡覺常打呼、睡眠呼吸中止症。
- 體重過重(BMI大於30)。
- 肝腎功能不佳。
- 多重慢性病。
- 過去手術曾發生:困難氣道插管、術後呼吸困難。
廖文進解釋,若符合上述2項以上條件,便屬於麻醉高風險族群,建議術前先諮詢麻醉科醫師,主動告知相關病史,並選擇高舒適、低風險的麻醉藥物,來進行麻醉。
麻醉新藥副作用降7成5
廖文進表示,目前臨床上已有新型鎮靜麻醉藥物,與傳統藥物相比,新型麻醉藥物發生低血壓機率降低75%、缺氧機率減少85%,副作用風險皆大幅減少,而針對肝硬化、肝腎功能較差的病患,自費使用新型麻醉藥物也較能降低器官負擔,並減少近8成術後噁心、嘔吐的發生率。
余黃平提醒,麻醉手術不僅複雜度高,更攸關治療品質,建議病患主動向麻醉專科醫師說明病史、諮詢,尤其健康條件較差的病患,可與與醫師討論、擬定適合每位病人身體條件的給藥計畫,實踐「醫病共治」原則,建立正確的麻醉安全認知,就能安全、舒適地接受麻醉醫療與照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