颱風後「類鼻疽」爆3死!常被誤認感冒、死亡率達75% 症狀、傳染方式一次看

分享:
0:00
volume_up

凱米颱風過後,「類鼻疽」病例大增,疾管署13日表示,上週新增19例確診個案,集中在中南部地區,其中有3例死亡。「類鼻疽」究竟是什麼病?有哪些症狀?《中天新聞網》幫您整理一次看。

疾管署13日表示,上週新增19例確診個案,集中在中南部地區,其中有3例死亡。(圖/疾管署提供)

類鼻疽是什麼?

類鼻疽是由名為「類鼻疽伯克氏菌」的細菌引起,這種細菌存在於土壤和泥水中,常在降雨高峰期、颱風後盛行,「類鼻疽伯克氏菌」常存在於土壤、水池或積水的環境中,台大兒童醫院感染科醫師黃立民指出,類鼻疽的潛伏期通常在2至4週,也可至長達數月或數年,沒有一定。

類鼻疽症狀有哪些?

類鼻疽患者的症狀相當多元,從完全無病、無症狀肺堅實到壞死性肺炎或快速致死性敗血症均有可能。

常見的發燒、咳嗽、頭痛、肌肉疼痛都有,大部分症狀並不明顯,常常被人忽略以為是感冒,部分較特殊症狀還包含局部腫痛、潰瘍、胸痛、咳嗽、咳血及淋巴結腫大,甚至可能衍生皮膚膿腫、肺炎、腦炎、菌血症與敗血症等,臨床表徵包括肺空洞、膿胸、慢性膿瘍或骨髓炎等,是死亡率可達75%的疾病。

▲疾管署提醒,類鼻疽在颱風「凱米」過後現已累計30例。(圖/衛福部疾管署提供)
類鼻疽患者可能出現發燒、頭痛、局部腫痛等症狀。(圖/疾管署提供)

類鼻疽怎麼傳染?

類鼻疽主要由皮膚傷口接觸受病原菌污染的土壤或汙水傳染,但也可經由吸入受污染的塵土、土壤或水滴感染,例如颱風過後出現的疫情,就常常是吸入性感染,在颱風後一個月內確診個案就會增加。此外,羊、馬、豬、猴、囓齒類及鳥類也會感染類鼻疽,但目前尚未證實這些動物為重要的傳染來源。

據衛福部統計,國內近5年類鼻疽致死率大約是4.5%,其中「糖尿病、肺病、肝病、腎病、癌症、免疫功能受損者」是高風險族群,確診後變為重症的機率較高,因此上述族群若在雨季、颱風後,突然出現發燒、胸痛、咳嗽等症狀,就應該儘速就醫。

民眾應做好個人防護措施,避免皮膚、傷口直接接觸或吸入受汙染塵土、土壤及汙水。(圖/翻攝畫面)

類鼻疽怎麼治療?

類鼻疽目前不是台灣法定傳染病,但仍被衛生署列為「應報告傳染病」,類鼻疽臨床上觀察到的症狀太多樣性,除了診斷困難外,目前也沒有專屬疫苗,確診後多以抗生素治療為主,約12至20週的維持療法,藉此降低復發率。

如何預防類鼻疽?

颱風過後是類鼻疽疫情高峰,民眾應做好個人防護措施,避免皮膚、傷口直接接觸或吸入受汙染塵土、土壤及汙水,降低感染機會。如出現疑似症狀時,尤其高風險族群,應儘速就醫並告知汙水、汙泥相關暴露史,以獲得妥善治療;醫師診療遇有疑似個案,應於72小時內通報及採檢送驗,以利衛生單位採取防治措施。

留言衝人氣 2則留言

登入留言有機會獲得旺幣哦!
NO MESSAGE 無任何留言,趕緊搶頭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