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溫變化大、季節交替頻繁,是孩童呼吸道疾病的好發期。許多家長發現,孩子經常出現咳嗽、流鼻水等症狀。郭子敏醫師表示,呼吸道融合病毒(RSV)近年也成為嬰幼兒呼吸道感染的重要病因。

呼吸道融合病毒(RSV)為單股RNA病毒,主要透過飛沫及接觸傳染,例如吸入感染者咳嗽或打噴嚏產生的飛沫,或接觸口鼻分泌物後經由眼口鼻進入體內。由於病毒可在物體表面存活一段時間,因此容易在月子中心、托嬰中心、幼兒園等密閉場所引發群聚感染。
亞東醫院小兒部新生兒科醫師郭子敏說明,人類是RSV的唯一宿主,所有年齡層皆可能感染,但以年紀越小的嬰幼兒風險最高。由於一歲以下嬰兒的呼吸道尚未發育完全,感染RSV後容易因分泌物阻塞細支氣管,進一步引發細支氣管炎、呼吸困難等危險症狀。
郭子敏提到,RSV初期症狀與一般感冒相似,如流鼻水、咳嗽、輕微發燒等,通常1至2週可自行痊癒。但對於早產兒、免疫力低下或有慢性疾病的孩童而言,感染後恐引發嚴重下呼吸道感染,甚至需住院治療。根據台灣兒科醫學會資料,RSV的主要感染對象為5歲以下幼童,尤以2歲以下孩童的住院率最高。

RSV高風險族群包括:早產兒、慢性肺部疾病、先天性心臟病、免疫不全疾病、染色體異常疾病、神經肌肉疾病患童,以及家庭中有多名兒童、托嬰環境、哺乳期過短、暴露於二手菸者(包含孕期吸菸),或家族有氣喘、過敏病史者,其感染風險也相對提高。
目前臨床上可透過鼻咽分泌物進行病毒培養或PCR檢測,以確認是否感染RSV。此外,也有快速抗原檢測(快篩)作為初步篩檢工具。不過,RSV目前尚無針對性的抗病毒藥物,治療以支持性療法為主,使用治療症狀的藥物、退燒藥、拍痰等協助孩童舒緩不適,需觀測呼吸及飲食狀況,最終仍須仰賴自體免疫力來清除病毒。若出現呼吸急促、喘鳴、食慾不振或活動力下降等警訊,應立即就醫,必要時需住院觀察與治療。

預防RSV應從日常生活做起。郭子敏提醒,民眾應養成勤洗手、佩戴口罩、避免接觸呼吸道感染者,盡量減少出入人多、通風不良的密閉空間。同時,保持室內空氣流通與適當社交距離,有助於降低感染風險。鼓勵母乳哺育及避免嬰幼兒暴露於二手菸環境(包含孕期吸菸),也是重要的防護措施。
郭醫師補充,目前已有單株抗體「Palivizumab」可用於預防RSV造成的嚴重感染,能有效抑制病毒複製,降低重症發生率。針對部分高風險族群,此藥物已納入健保給付範圍,可由醫師評估後施打,包括:
出生週數未滿33週以下之早產兒
出生週數未滿35週且合併慢性肺疾病之早產兒
1歲以下患有血液動力學上顯著嚴重異常先天性心臟病之嬰幼兒(由兒童心臟專科醫師評估)

另根據2023年新生兒科與感染科醫師的建議,出生週數介於33至35週 (+6 天)、且尚未滿1歲的嬰兒,也可視個別風險,由醫師評估後考慮施打。Palivizumab通常每月注射一次,建議依風險程度給予3至6劑。此外,新一代長效型單株抗體「Nirsevimab」亦已問世,僅需接種一劑,即可提供長達5個月的保護效果。
兒童常見的咳嗽、流鼻水等症狀,背後可能潛藏RSV等高風險病毒感染。郭子敏呼籲家長,特別是有高風險因子的嬰幼兒族群,應加強日常防護,並留意孩子是否出現異常呼吸、食慾下降、精神不佳等警訊,及早辨識、及時就醫,有助於降低重症風險,若孩童符合接種條件,家長可與小兒科醫師討論是否施打單株抗體,提高防護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