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印太司令部(U.S. Indo-Pacific Command)司令帕帕羅上將(Admiral Samuel Paparo)2日在亞利桑那州麥凱恩研究所(McCain Institute)舉辦的「塞多納論壇」(Sedona Forum)上,對美中海軍實力差距提出嚴峻評估,直指中國大陸造船產能已大幅領先,可能重塑太平洋海域的權力平衡。

他指出,中國大陸在造艦能力上已對美國形成顯著優勢,像是每年生產2艘潛艦,而美國僅能建造1.4艘;在水面戰艦方面,中國大陸年產6艘,美國則僅1.8艘。這一數字,不僅象徵著兩國軍工製造能力的差距,也凸顯出美國維持印太地區海權主導地位面臨的挑戰。尤其在台灣情境(The Taiwan scenario)下,海權的消長將直接影響區域穩定與戰略主導權。
帕帕羅上將分析,美國海軍長期以來仰賴技術優勢與盟友體系來維持其全球影響力,截至2024年中,美軍擁有219艘作戰艦艇與66艘核動力潛艦。其中,維吉尼亞級(Virginia-class)攻擊潛艦與俄亥俄級(Ohio-class)彈道飛彈潛艦是美國水下作戰的主力,具有高度隱蔽性與打擊力。
維吉尼亞級潛艦具備12個垂直發射系統,可發射戰斧巡弋飛彈(Tomahawk)、4個533毫米魚雷管,以及先進聲納系統,專為反潛、打擊與情報任務設計。俄亥俄級潛艦則是美國核三位一體的海上支柱,每艘可搭載最多20枚三叉戟II(Trident II)彈道飛彈。另有四艘改裝為常規打擊用途的俄亥俄級導彈潛艦,可攜帶多達154枚戰斧飛彈。
相對地,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PLAN)擁有全球艦艇數最多的海軍,截至2024年約有234艘作戰艦艇與約60艘潛艦,其中12艘為核動力。重點潛艦包括晉級(Type 094 Jin-class)彈道飛彈潛艦與商級(Type 093 Shang-class)攻擊潛艦。
晉級潛艦配備12枚巨浪-3型(JL-3)潛射彈道飛彈,射程超過6200英里,理論上可從南海打擊美國西岸。雖然其聲學特徵尚不如美方潛艦隱蔽,但已具一定戰略嚇阻力。商級潛艦則具備533毫米魚雷管,可發射魚-6(Yu-6)重型魚雷與鷹擊-18(YJ-18)反艦飛彈,部分型號已採用泵噴推進與降噪技術。
帕帕羅指出,美中造艦差距源自兩國產業結構的根本差異。美國潛艦建造主要由康乃狄克州的通用動力(General Dynamics Electric Boat)與維吉尼亞州的HII新港造船廠(Newport News Shipbuilding)負責,水面艦則由HII的英格斯造船廠(Ingalls)與緬因州的巴斯鋼鐵廠(Bath Iron Works)承擔。
然而,美國造船業面臨高勞動成本、繁重規範與供應鏈瓶頸。一份2023年的報告指出,美國造船年產能不足10萬噸,遠低於中國大陸的2325萬噸。同時,維吉尼亞級潛艦年產目標為2艘,但實際產能僅略高於1艘,加上10座海軍船塢與3座商業船廠幾乎滿載,使潛艦維修週期被大幅延長。
中國大陸則透過國有企業如中船集團(China State Shipbuilding Corporation,CSSC)整合商業與軍事生產,實現規模經濟。中船集團旗下有近百家子公司與研究機構,能迅速技術轉移、獲取資金,並以極高速度建造艦艇。據統計,70%的中國作戰艦是在2010年後下水,而美方僅為25%。
2022年,中國大陸新服役10艘水面戰艦與一艘潛艦,總排水量超過11萬噸。重點艦艇如055型(Type 055 Renhai-class)巡洋艦與052D型(Type 052D Luyang III-class)驅逐艦,具備112個垂直發射單元,可發射反艦、對空與潛射彈道飛彈,技術水準已接近美軍的阿利・伯克級(Arleigh Burke-class)驅逐艦。
在帕帕羅的演說中,「台灣情境」是重點之一。他表示,儘管中國大陸艦艇數量佔優,但美國在太空能力與反太空武器上的優勢,足以在假想衝突中扭轉劣勢。這些優勢包括對中國大陸衛星系統的打擊能力,將削弱中方通訊與導引能力。
然而,他也警告,若不改變目前的產能趨勢,美國未來將在印太海域面臨重大壓力。尤其在台灣海峽這類關鍵航道上,水面與水下優勢將決定制海權的歸屬。
目前,美國仍擁有更成熟的艦隊、先進技術與堅實盟友網絡。日本海上自衛隊擁有34艘驅逐艦與10艘巡防艦,南韓海軍則有16艘巡防艦與5艘輕型護衛艦,可在區域衝突中支援美方行動。此外,2021年簽署的AUKUS協議將使澳洲獲得維吉尼亞級潛艦,擴大對中國大陸的水下威脅。
根據美國國防部2023年的預測,到2035年,中國大陸潛艦數量將增加至80艘,而美國的攻擊潛艦可能於2028年降至46艘,之後才緩慢恢復至50艘。同年,CSIS報告預估中國大陸艦隊將於2030年達到425艘,而美國則僅約300艘。
這場競爭不僅是軍艦數量的比拼,更是產業實力、科技創新與戰略眼光的較量。帕帕羅的警示,是對美國的一記當頭棒喝:若不重振造艦產業、改善產能瓶頸、強化聯盟協同,美國將無法在印太維持其海權優勢。(CTWANT)
【更多CTWANT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