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高居男子花式撞球世界排名第一的「火雲邪神」張榮麟,14日在印尼參賽期間休息時突然中風,後因心梗猝逝,享年40歲。這起意外事件引發醫界對年輕人心血管健康的關注,特別是在炎熱天氣下的健康風險。

台北榮總遺傳優生科主任張家銘指出,根據2025年發表在《Circulation》(循環)期刊的耶魯大學研究顯示,超過27萬名18至64歲的美國民眾,都是在「有點熱、臭氧有點多」的日子心梗發作。研究發現,當天的臭氧濃度若達到60 ppb,且氣溫達到當地前5%高點時,年輕人心梗的風險將增加33%。
張家銘在臉書上表示,即使臭氧濃度僅50ppb,氣溫只是稍微偏高,心梗風險仍會上升15%。特別值得注意的是,這種情況在台灣夏季都會區相當常見,尤其在午後少風且陽光強烈時,臭氧濃度容易快速上升。
研究還發現性別差異,男性比女性更容易受到影響。男性只要臭氧濃度或溫度其中一項偏高,心梗風險就會明顯上升;女性則需同時面對高溫和高臭氧時才會出現問題。張家銘解釋,中等濃度的臭氧搭配高溫會在體內引發發炎反應與氧化壓力,進而傷害血管內皮細胞,導致血管收縮、血壓升高,增加血栓形成機率。

怎麼過生活,才能不讓心臟「偷爆炸」?張家銘列出下述五條建議:
- 看天氣預報,也看臭氧濃度。張家銘提到,現在很多App,除了PM2.5,也會報導臭氧指數。看到偏高時,就把自己當成過敏體質的人,懂得避開就好。
- 運動時間要挑對。午後1點到4點臭氧最高,又悶又熱,是心臟最吃力的時候。張家銘建議早上或傍晚運動,不要逞強跑在正午。
- 悶熱的時候,不開冷氣是省錢,但不是省命。張家銘強調,特別是對有高血壓、糖尿病、膽固醇偏高的族群,這時開冷氣是「保護心臟」的行為,不是浪費電費。
- 另外,張家銘認為,公司、學校也該跟上腳步,不是只有PM2.5才會調課、室內上班,當臭氧濃度和氣溫都上來的時候,也該讓戶外活動暫緩、工作排班彈性化。
- 如果家裡有長輩有心血管病史,或自己有家族性風險,那就更要「挑天氣生活」。這不叫怕病,這叫懂保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