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科測驗歷史科今(12)日登場,補教解題團隊分析難度較去年略增,預估5標略降1到2級分。解題教師表示,伊斯蘭社運、四川人口死亡率、多元族裔軍隊等3題有爭議。

得勝者文教今天邀集教師分析114學年度分科測驗歷史科試題,預估五標(頂、前、均、後、底標)依序是51、46、39、32、26級分,較去年(113學年度)降低1到2級分。
解題教師馮敬之分析,今年考題「全面但沒有很簡單」,軍事史和經濟史的題目比較多一些,整體而言是一份很棒的考題,可以測出學生的能力。
然而,有3題讓解題團隊討論許多,包括第6題給了20世紀某一時期四川省官方資料繪製的人口死亡率變化圖,有幾年死亡率明顯高出許多,要考生判斷是那一時期。馮敬之表示,團隊在A選項「1941年到1945年,抗日戰爭期間」和C選項「1957到1961年,中共大躍進期間」2個選項討論許多。
馮敬之解釋,二戰期間重慶、四川還沒分家,都屬於戰爭的「大後方」,重慶在戰爭末期遭受日軍猛烈轟炸,因此有大量人口死亡。大躍進期間也有大量人口死亡,但有人認為應從1958年開始算,而非1957年。
另一個爭議題是第19題,提到某國軍隊組成多元,有捷克裔、義大利裔、法蘭西裔、奧地利裔等,要考生判斷是哪一個時間的哪國軍隊。解題團隊在B選項「一次世界大戰時的奧匈軍隊」和C選項「二次世界大戰時的美國軍隊」之間難以抉擇。
馮敬之表示,乍看應選B,畢竟奧匈帝國本來就是多元族群組成的國家。但關鍵是題目是寫「某某裔」,一般是說移民過去的後代,加上後面寫「有共同的國家認同」,一戰奧匈的狀況不一定符合;反而是美國既有這些族裔,二戰時也有明確的國家認同。
第14題也有爭議,提及伊斯蘭教創始之初即承認某些社會不平等,近代伊斯蘭世界湧現一連串社會和宗教運動,要考生選出哪一個群體之間的不平等,不曾受到質疑。解題團隊認為A選項「白人與黑人」和B選項「男人與女人」都可能是答案。
馮敬之分析,「白人與黑人」在伊斯蘭世界一直都不太是問題。但題幹提及「在聖典中認可」的不平等,至今傳統伊斯蘭男尊女卑的情況,傳統家庭習以為常,除非是透過政治手段才有可能改革,很難透過社會和宗教運動推翻,因此應B選項應該也能選。
今年考題還有一個特色,就是經濟題考出了8題之多,馮敬之幽默地說,可能與美國總統川普的關稅議題有關。包括第35到37題考清代開港通商的「正口」與「外口」差異,學生不僅要能判讀資料,還要了解時代背景才能拿分。
全國高級中等學校教育產業工會(全中教)解題團隊指出,分科測驗的試題品質趨於穩定,維持難易適中和具鑑別度,不過今年的缺點是較偏重女權和藝術史。
全國教師會解題團隊也認為今年試題難易適中,預估分數和去年相似。比較有特色的是軍事相關試題大增,尤其是中國近現代戰爭史共出了五題;另將中國、英國殖民印度的方言與官話研讀語言與國家統治的關聯,將語言文化導入歷史分析。(文/中央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