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發表於《Public Health》的大型系統性文獻回顧指出,室內溫度低於18度會導致人體進入「冷壓狀態」,引發一系列健康問題。張家銘醫師表示,冬季室內低溫不僅是舒適度問題,更會觸發身體生理層面的負面反應。

基因醫師張家銘指出:「每到冬天,不只是長輩,很多原本身體不錯的中年人,甚至慢性病控制得很穩的患者,都開始出現身體的高警訊,如血壓忽高忽低、睡眠品質下降、關節痠痛、呼吸急促、免疫力下降及精神不濟等問題。」
研究發現,寒冷環境會立即導致血管緊縮,進而使血壓上升。張家銘表示:「室內溫度每下降1度,收縮壓就會再往上推一點,對老人家與女性特別明顯。」更令人驚訝的是,在10度到14度的環境中,不僅血壓會升高,心電圖也較容易出現異常,血小板數量上升,使血液更易凝集,增加心血管疾病風險。
低溫環境也會嚴重影響睡眠品質。張家銘解釋:「很多長輩抱怨寒冬特別難睡,或半夜起來上廁所三四次。睡前房間如果只有10度左右,入睡時間會明顯變長;室溫在13度左右的家,夜尿的比例也更高。」他強調,這些問題常被誤認為是腎臟、荷爾蒙或年齡所致,實際上可能是低溫環境造成的。

對於長者而言,冬季室內低溫還會影響體力和平衡能力。張家銘指出:「在15度的室內環境中,下肢肌力、速度、反應能力都會下降2%到10%,握力也會變弱。這些差異看起來不大,但對高齡者來說,足以增加跌倒、住院的風險。」
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在冬季尤其需要注意室內溫度。研究顯示,當室內溫度低於18.2度時,咳嗽、呼吸困難和胸悶症狀會明顯加劇。張家銘表示:「這是我在臨床中最擔心的族群,因為冷空氣會讓氣管更敏感、更容易收縮,也更容易被感染誘發惡化。」

世界衛生組織已明確建議居家室內溫度至少維持18度。張家銘強調:「這不只是為了舒適,而是健康需要。對老年人、慢性病患者和兒童,甚至建議更高一些。」
張家銘建議:「保暖不是為了怕冷,是為了讓身體不要處於壓力狀態。如果家中有老人、孩子、有血壓問題、有心臟病、呼吸道疾病或睡眠不好的人,冬天最重要的一件事情,不是補品,而是讓房間維持18度以上。讓家裡變暖,絕對比您想的更有醫療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