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分藥物可能誘發類似帕金森氏症的症狀,民眾用藥時需格外留意。68歲的阿琴姨(化名)因頭暈服藥後,出現手抖、動作緩慢與身體僵硬等狀況,經神經內科醫師診斷,懷疑與其頭暈用藥有關,停藥數週後,症狀明顯改善。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神經內科主治醫師王毓禛表示,藥源性類帕金森氏症在門診中並不少見,症狀如靜止性震顫、肌肉僵硬及步態不穩,與真正的帕金森氏症極為相似。
王毓禛補充,與退化性疾病不同,這類症狀通常在停藥或換藥後會改善甚至消失,但若未及時發現原因並停藥,症狀可能加重,甚至造成長期神經損害。

王毓禛說明,引發此類症狀的藥物多為阻斷大腦多巴胺受體的類型,包括某些抗精神病藥、止吐藥及部分鈣離子阻斷劑如Cinnarizine、Flunarizine等。尤其長者因代謝功能較弱,對藥物敏感性更高,風險也相對增加。她提醒,患者應特別留意服藥後的身體變化。
為避免類似狀況,王毓禛強調醫病溝通的重要性。「民眾就診時應完整告知正在使用的所有藥物,讓醫師能全面評估風險。若服藥後出現手抖或動作遲緩等異常,應立即回診諮詢,以便及早調整用藥。」她建議,保持與醫師的密切聯繫,是保障用藥安全的最佳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