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航母福建艦5日在海南省三亞市某軍港舉行入列授旗儀式,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出席並登艦視察。大陸軍事專家張軍社表示,福建艦的入列標誌著大陸正式進入三航母時代,大陸海軍電磁彈射航母時代正式開啟。
《環球時報》7日報導,福建艦是大陸第一艘完全自主設計建造的電磁彈射型航空母艦,也是大陸第三艘航空母艦,採用平直通長飛行甲板,配置電磁彈射和阻攔裝置,滿載排水量8萬餘噸。其電磁彈射技術處於世界先進水準。
大陸軍事專家張軍社向《環球時報》表示,福建艦的正式入列展示出三重意義。首先,這是海軍從近海防禦型向遠海防衛型轉型建設成果的一個標誌和集中體現;其次,福建艦入列標誌著大陸正式進入三航母時代;第三,福建艦航母的入列也標誌著大陸海軍開啟電磁彈射航母時代。
大陸軍事專家宋忠平則補充表示,「福建艦實現了技術的代際跨越與反覆運算發展。大家有目共睹,我們並未沿用使用了近一個世紀的蒸汽彈射器,而是另闢蹊徑,致力於電磁彈射技術的研發。這使我們在航空母艦性能與戰鬥力保障力發展上進入『快速路』,而這建立在中國軍工科技能力發展的堅實基礎之上。」作為世界上為數不多使用電磁彈射裝置的航空母艦,福建艦總體技術充分體現了大陸最先進的軍工科技在航母領域的應用。
此外,張軍社介紹福建艦航母的入列將為大陸海軍帶來三方面的變革和能力飛躍。第一是艦載戰鬥機作戰能力的大幅度提升。遼寧艦和山東艦使用滑躍起飛方式,無法讓艦載戰鬥機做到滿油滿彈起飛,艦載機的作戰能力發揮受到影響。而福建艦的電磁彈射系統,可以使戰鬥機實現滿油滿彈起飛,增大了戰鬥機的作戰半徑,增強了戰鬥機的攻擊能力。
第二是航母作戰效率的大幅度提升。福建艦僅需90秒便能將一架殲-15T戰鬥機發射出去。在滿負荷的情況下,能起降的艦載機架次每天可以達到270至300架次。根據公開報導,山東艦曾在9天內共起降570架次,平均每天63架次。
第三是使航母編隊構成了攻防一體的遠海作戰體系。除了搭載殲-35第五代戰鬥機以及殲-15T重型艦載戰鬥機,福建艦還搭載了空警-600。「此前,大型的固定翼預警機無法從遼寧艦、山東艦的滑躍甲板上起飛,航母編隊只能靠直升機預警,現在福建艦的電磁彈射系統讓空警-600固定翼預警機得以上艦。在遠離國土的遠海大洋上,空警-600能為航母編隊提供數百公里遠的預警範圍,讓編隊看得更遠,反應更快。這樣,實際上福建艦編隊就形成了一個由航母預警機自我預警,殲-35、殲-15T戰鬥機具備遠海攻防作戰能力的新型海上作戰體系。」張軍社進一步說。
據張軍社分析,在福建艦正式入列後,大陸海軍未來可以在遠海組成三航母編隊,執行海上防禦作戰任務。張軍社表示,「未來的福建艦與遼寧艦、山東艦進行三航母編隊聯合作戰,可利用航母之間艦載機互降、3個航母編隊防空圈疊加,以及交互掩護補給等方面的優勢進行戰術創新,拓展航母編隊遠海作戰範圍,使航母編隊真正具備遠海獨立作戰能力。」
宋忠平也表示,回顧過去,遼寧艦、山東艦的艦載機梯隊不夠完善,主要依靠殲-15戰機和直升機構建體系作戰,這種體系作戰能力相對有限。如今,由固定翼飛機與直升機共同構成的完整體系作戰能力,使戰鬥力和保障力得到大幅提升。這也標誌著大陸航空母艦從解決「有無」問題,轉向重點解決品質問題和戰鬥力倍增問題。
大陸航母福建艦(CNS FuJian)於2018年開始建造,稱之為「003航空母艦」;2022年6月17日正式下水試驗,並命名福建艦,舷號為「18」;2022年9月23日,福建艦按計畫開展繫泊試驗;2023年4月,福建艦動力測試、繫泊試驗順利展開;2023年11月成功電磁彈射「小車」;2024年5月1日,福建艦從上海江南造船廠馬頭啟航,赴相關海域展開首次航行試驗,至5月8日順利返航;2025年9月,福建艦通過台灣海峽,赴南海展開科研試驗和訓練任務;2025年9月22日,殲-15T、殲-35、空警600完成首次彈射起飛和著艦訓練;11月5日,福建艦正式入列服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