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降低民眾過量攝取鈉,無毒教母譚敦慈強調加鹽巴應留到最後一步,不僅能確保口感,更能有效減少鈉的攝取量,對心血管健康更有保障,建議採用水蒸法燜煮,取代爆香方式,減少油煙對健康的危害。

無毒教母譚敦慈在《醫點不誇張》節目中指出,許多人習慣一開始就加鹽調味,但這會導致食材大量吸收鹽分,導致試菜時感覺不夠鹹而不斷加鹽。她建議在出鍋前才放鹽,讓鹽分附著在食材表面,不僅能讓入口鹹度適中,也能避免過量攝取鈉。
針對烹調方式,譚敦慈分享她慣用的「冷鍋冷油水燜煮」技巧。她表示,不需等鍋具加熱,直接在冷鍋下油後放入青菜,加入適量水並蓋上鍋蓋進行燜煮,等煮滾後才加入少許鹽調味。廚師陳之穎也認同這種作法,並補充說明會在蔬菜出水後先舀掉部分湯汁再調味,避免鹹味無法充分附著在菜葉上。
譚敦慈進一步建議,可善用蔥、薑、蒜、洋蔥、九層塔或香菜等天然辛香料增添風味,藉此減少對鹹味的依賴。她也提醒,煮麵時最好先進行汆燙,將第一次的煮麵水倒掉後再重新烹煮,不僅能降低鈉含量,也能維持麵條口感。
國民健康署建議,成人每日鈉總攝取量應控制在2400毫克以內,約等於6公克的食鹽。譚敦慈強調,雖然不宜過量攝取鹽分,但也不能完全不吃,應該適量攝取維持身體所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