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腳冰冷被稱「現代林黛玉」?她靠藥膳調理改善體質

分享:

38歲上班族吳小姐因體力差、手腳冰冷,自小被同學戲稱為「現代林黛玉」。去年冬天就醫後,透過中藥與藥膳調理體質,今年立冬回診時表示手腳已變得溫暖,體力也明顯改善,直呼立冬補冬確實有助於改善身體狀況。

立冬之後天氣轉涼冷,來一碗熱騰騰的枸杞香菇雞湯暖身犒賞自己一天的辛勞。(圖/臺中醫院)

衛生福利部臺中醫院中醫科鄭惟仁醫師指出,吳小姐經診斷屬於「脾腎陽虛」的虛寒體質,因此除了開立溫補脾腎與補氣養血的中藥配方外,也建議她適時補充藥膳增加療效。經過兩個月的治療,患者手腳明顯變得溫暖,疲勞感也大幅減輕,今年立冬回診希望繼續調養體質。

鄭惟仁醫師解釋,立冬是冬季開始的節氣,進補習俗源於農業社會,是犒賞自己一年勞動辛勞的方式。然而,現代人營養狀況普遍良好,他推薦選擇較溫和的藥膳,如四神湯、何首烏雞、蘿蔔排骨湯等涼補或平補藥膳即可滿足需求。

鄭惟仁醫師說明,立冬進補前可跟專業中醫師請教,選擇適合自己體質的藥膳補冬。(圖/臺中醫院)

針對寒流來襲時民眾喜愛的羊肉爐、薑母鴨等溫補藥膳,鄭惟仁醫師提醒,一般人適量攝取無妨,但肥胖、高血脂患者若過度食用油膩且高營養的藥膳,可能加重疾病症狀,建議改採清淡溫和的平補藥膳,避免「補過頭」反而傷身。

鄭惟仁醫師進一步說明,市面常見藥膳分為涼補、平補和溫補三種。其中溫補性最強的十全大補湯因含有較多溫燥藥物,適合寒性體質,但不適合發燒、感冒或代謝性疾病患者。平補藥膳以四神湯為代表,藥材溫和且有調理腸胃作用,適合一般人包括老人小孩及消化不良民眾;何首烏、靈芝也屬平補藥膳。涼補則以蘿蔔排骨湯、苦瓜排骨湯為代表。

臺中醫院中醫科鄭惟仁醫師說明藥膳主要分為涼補、平補與溫補。(圖/臺中醫院)

鄭惟仁醫師特別提醒,立冬後日夜溫差大,某些疾病患者需特別注意:高血壓患者因天冷血管收縮導致血壓上升,應定時服藥並監控血壓;呼吸道疾病患者在寒冷天氣易誘發鼻過敏或氣喘,出門應戴口罩避免吸入冷空氣;天冷也易使筋骨僵硬,長輩出門前宜先做暖身動作,減少跌倒骨折風險。

此外,秋冬是憂鬱症等精神疾病高峰期,鄭惟仁醫師呼籲原本規律服用抗憂鬱劑等身心科藥物的患者切勿隨意停藥,以維持情緒平穩,健康過冬。

留言衝人氣 1則留言

登入留言有機會獲得旺幣哦!
NO MESSAGE 無任何留言,趕緊搶頭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