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旬翁記憶退化「不是帕金森」竟是大腦動靜脈畸形作祟

分享:

85歲的李爺爺為菲律賓華僑,過去身體健朗,思緒清晰,常往返台菲兩地。然而,三個多月前,他記憶明顯退化,走路緩慢甚至需坐輪椅。經骨科及神經內科檢查與帕金森氏症治療無效後,轉至台北慈濟醫院老人醫學科劉修勳主任門診,發現是大腦動靜脈畸形所致。

最初懷疑李爺爺是巴金森氏症,但退化速度過快,進一步檢查發現是大腦動靜脈畸形所致。 (示意圖/Pixabay)
最初懷疑李爺爺是巴金森氏症,但退化速度過快,進一步檢查發現是大腦動靜脈畸形所致 (示意圖/Pixabay)

劉修勳主任安排核磁共振及血管攝影檢查,確認李爺爺的退化由大腦動靜脈畸形引起。會診神經影像科後,執行導管式腦血管栓塞術,一個月後李爺爺步態與認知功能顯著改善,目前定期回診追蹤。劉主任表示,最初懷疑是帕金森氏症,但退化速度過快,與典型神經退化性疾病不符,才進一步檢查。

大腦動靜脈畸形是一種先天性腦血管病變,全球盛行率小於0.01%,因微血管發育不全,高壓動脈血直接流入靜脈,導致腦壓升高,影響腦細胞功能。劉修勳主任說明,若壓迫額葉,可能出現反應遲鈍或個性改變;影響顳葉則導致記憶退化;若干擾基底核,可能引發動作僵硬,類似帕金森氏症表現。

劉修勳主任看診示意照。(圖/台北慈濟醫院)

劉修勳主任指出,若不及時發現與治療,異常血管可能破裂,造成腦出血,甚至半身癱瘓或危及生命。臨床診斷主要透過腦部超音波、核磁共振及血管攝影,治療則以導管栓塞術阻斷異常血流,改善認知與行為問題,術後需長期影像追蹤以確保血管栓塞完整。

隨著年齡增長,長者常見功能退化,劉修勳主任提醒,民眾應多觀察家中長輩的行為與認知變化,若發現異常,應及早至相關科別檢查,避免延誤治療時機,以提升長者生活品質。長者也應注意飲食均衡與定期運動,維護健康。

留言衝人氣 1則留言

登入留言有機會獲得旺幣哦!
NO MESSAGE 無任何留言,趕緊搶頭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