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瑠公圳再審談起:我們不能讓制度被情緒牽著走

分享:

投稿者:王知達(退休公務員)

身為一位已退休的公務人員,看到新店碧潭與瑠公圳一帶再度因文化資產保存議題引發大規模會勘,我心中除了熟悉的流程記憶,也多了一層無奈與感嘆。

近期新店碧潭、瑠公圳一帶再度啟動文化資產相關審查程序。(圖/翻攝自臉書社團《我是新店人》)

筆者曾經在地方政府服務多年,參與過無數次文化、環保與都更等跨局處會勘。熟知其中的辛苦與眉角,也知道每一次現勘,背後都是行政系統大量的動員、人力調度與公文作業。這不是只出個門「走走看看」這麼簡單,而是一套完整的行政程序、成本與責任的結合。

回顧今年2月,新北市文化局已就瑠公圳是否具文化資產價值進行過審議,結論是「不具價值,不予列冊」。這樣的結果,本該作為一個制度性的終點。沒想到短短幾個月後,地方又以「新的提報」為名重啟審查,不但範圍擴大,連中央部會也被拉下來,場面浩大,頗為少見。

我們當然尊重民眾對歷史空間的情感,但行政資源不是無限的,會勘也不是舞台劇。每一次召集十多個單位、數十名人員到現場,其實都是在消耗公共體系的能量與效率。如果制度沒有明確的門檻與終局機制,任由「不滿結果」就「重啟流程」,那最終受傷的不只是基層,而是整個行政決策的公信力。

更讓我感到遺憾的是,現在的會勘常常變成「程序性服從民意」,而不是「專業性處理爭議」。很多年輕同仁跟我說,他們最怕的不是辛苦,而是花了時間做的決策,最後被政治操作或民粹情緒輕易推翻。當行政只是重複「演出一次決策過程」,那我們就不是真正解決問題,而是讓制度成為妥協與拖延的工具。

從一位退休公務員的角度,我誠懇呼籲:文化保存當然重要,但它也應該建立在理性、專業、制度信任的基礎上。行政機關不該淪為「再審、再審、再再審」的無限回圈,而應該學會何時該停下,何時該說「已經處理完畢,請尊重決定」。

希望我們的社會能夠理解,真正有價值的文化,是在制度中被保護,不是在爭議中被消耗。

留言衝人氣

登入留言有機會獲得旺幣哦!
NO MESSAGE 無任何留言,趕緊搶頭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