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池發展遇勁敵!產量「不及對手1%」 台泥不排除找「國外隊友」

分享:

即時中心/綜合報導

台泥企業團發展電池方向,主要以高端的航空、賽車、超跑等為客戶。董事長張安平指出,集團現在設計、生產電池沒問題,產品與下一個代產品都有,但發現競爭者都是「大到不像樣」,不僅是公司,大陸、歐美等背後政府參與都非常高。

台泥發展電池主要以高端的航空、賽車、超跑等為客戶,面對強大競爭者,台泥不排除到國外找幫手。(示意圖/PEXELS)

台泥在新能源布局打的不是民間的仗,而是要與全球知名大企業及國家隊賽跑,面對競爭,台泥未來不排除到國外去找幫手。

張安平坦言,電池是一個非常累的行業,旗下能元科技(Molicel)電池包括產線及產品都是自己設計的,這相當不容易,而且新能源投資成本非常高,一條生產線投下去的都是天文數字,「像是能元科技在加拿大溫哥華電池廠,一投就是新台幣300億元,歐洲政府與車廠投入50億~60億歐元馬上就沒了,而且還陸續投!大陸幾個公司都是幾百億元來投的,幾百億元我們怎麼打?去這些公司參觀,研發將近1,000個人,顯見新能源是『人與鈔票』砸出來的!」

張安平在發展Molicel上,定位主攻研發高階三元鋰電池產品市場,「選了個方向,應可避掉一部分直接競爭者」,「原本認為我們已有一個24個月的lead time,但必須承認這個時間正在縮短,競爭者針對我們比較強的設計,也開始涉略。」Molicel的產量不大,連對手的1%都不到,但競爭對手發現,頂尖的賽車飛機超跑都用Molicel的電池,「他們覺得Molicel憑什麼做到這個地步,而他們不可以?競爭對手也開始有Prototype原型了,對方跟上的時間比我預期的還早了一年,所以說我有點驚訝,也會更謹慎看待。」

張安平指出,技術上Molicel有自己專利,也都在都不停學習。「現在跟四、五家對手在競爭,我們的規模都只是他們的1%不到。」尤其大陸將半導體、AI做為發展主策略,相信電池能源也絕對是其經濟戰略基礎之一。

面對這麼多的競爭對手,張安平表示,現在幾乎是以比螞蟻都還小的量體去跟他們打這場電池仗,真的要想一下對策,「目前有方向在談,有些想法,但談得如何還不知道。科技掌握在我手上,但我需要幫手,有可能到國外去找幫手、跟民間企業開始談。」(工商時報/楊日興報導)

留言衝人氣 1則留言

登入留言有機會獲得旺幣哦!
NO MESSAGE 無任何留言,趕緊搶頭香!